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视界】古老艺术与现代美学的共振——纪录片《凉州宝卷》创作探析

 2025/05/14/ 08:50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朱怡璇 蔡合延

【视界】

古老艺术与现代美学的共振

——纪录片《凉州宝卷》创作探析

  朱怡璇 蔡合延

  “非遗映盛世,宝卷溯古今”,伴随解说词的娓娓道来,古朴的凉州宝卷影像渐次铺陈——非遗题材纪录片《凉州宝卷》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讲述为叙事主线,溯源凉州宝卷的历史流变与精神内核,透过千年吟诵的说唱密码勾勒出凉州文化的人文肌理。在带着温度、饱含情感的宝卷故事展映中,古老说唱艺术与现代影像美学交织共振,丝路文明的基因图谱在此显现。

  口述历史:亲历者视角解码民间艺术

  凉州宝卷是流传于甘肃省武威市一带的传统民间说唱艺术,属于“宝卷”体系的重要分支,它以韵散结合的文体为载体,融合了文学、音乐、宗教与民俗仪式,通常由老百姓以当地方言吟诵唱和,配以木鱼、铃铛等简单乐器,在庙会、节庆或农闲时于庭院、祠堂中表演,内容多取材于佛教故事、历史演义、民间传说及忠孝节义题材,承载着劝善教化的社会功能。凉州宝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河西宝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凉州宝卷不仅是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交融的活态见证,更是以源自民间的曲艺映射出当地群众的伦理观念、审美情趣与集体记忆。

  纪录片《凉州宝卷》以河西宝卷·武威(凉州宝卷)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旭峰的采访口述为主线,引领观众了解凉州宝卷的历史演变与传承现状,解析宝卷说唱吟奏的表演形式及文本中蕴藏的伦理价值与社会功能,以亲历者视角还原这项非遗在民间土壤中的生长轨迹。这种源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亲身践行和体验式研究的“口述历史”不仅具有说服力,而且饱含个人情感,既以实证性构建文化认知框架,具有纪实与科普的双重性质,让观众迅速建立起关于凉州宝卷的整体印象,又以真挚的情感传递打破传统解说的疏离感,形成兼具主体温度与客观纪实双重风格的叙事特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通过个体记忆激活文化基因,其动态的言说本身就是构成“活态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记录这种源于现场情境的讲述,不仅为凉州宝卷留存了鲜活的传承样本,更以“第一视角”的权威性建构起非遗阐释的民间话语体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逻辑在人与技艺的互动中得以具象化呈现。

  视听档案:多元影像展现民间智慧

  非遗题材纪录片是唤醒文化记忆的视听档案,通过可视可听可感的立体形态来保护和传承古老技艺。本片以多维度影像策略,将凉州宝卷这一民间文化瑰宝转化为动态文化基因库。镜头在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与活化展演间建构起立体叙事,既留存了濒危的曲艺,更展现出蕴藏于西北大地的民间智慧。

  影像档案的文献资料价值,在赵旭峰与李卫善的双重叙事中得以彰显。如果说赵旭峰是以民间研究者的身份出场介绍凉州宝卷的发展演变,那么李卫善则是作为表演者以“口述——身呈”的方式再现宝卷传承的情境脉络。在口述采访间穿插着大量具象化的影像画面,令观众的感官体验更加丰富。手抄卷本、吟诵说唱、凉州美景……一一呈现,李卫善与同伴们的生动表演与石羊河畔现代城市的画面交织,这些或是粗粝壮阔,或是悠远深邃的影像内容,配合着宝卷的吟唱之声,使得情境化的口述采访转化为立体鲜活的传承图景,为观众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想象空间。影片通过多元化的拍摄手法,生动呈现了宝卷说唱艺术的现场魅力。长镜头与跟拍镜头交替运用,既完整呈现表演的整体氛围,又通过运动镜头追踪捕捉说唱者的自然神韵。景别设计上,远景展现表演环境,中景勾勒人物互动,特写则精准捕捉说唱者的身姿动态。这种多层次的视觉架构,既还原了传统说唱的真实场景,又强化了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沉浸感。

  影片通过首尾呼应的画面建构历史纵深感。片头以荒漠、夕阳等凉州地域空镜头开篇,传统意象唤起文化共鸣;片尾切换至现代城市景观,古今对照形成时空对话。配合深沉而富有诗意的解说词,这种视觉编排既拓展了观众对宝卷历史的想象维度,也凸显其跨越时代的文化生命力。方言运用则构成另一重档案价值,代表性传承人用本土语言讲述宝卷渊源,不仅增强叙述的真实性,其口语化的表达更使文化记忆浸润生活气息。当古老文本通过乡音复现,影像档案既完成了技艺存续,也保留了最鲜活的文化基因。

  审视反思:探究宝卷如何传承发展

  影片始终关注人与文化的关系,关注人的情感与状态,展现出凉州宝卷与个体生命的共生关系。镜头捕捉到的不只是技艺传承,更是丝路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延续。本片并非以传统展览式叙事的方式罗列宝卷故事,而是通过穿插于全片的宝卷说唱表演片段,将文化传承落实到具体的人。宝卷的念唱声始终贯穿纪录片,与凉州百姓的唱演日常交织——艺人授徒的瞬间、传习所里的抄卷,皆成为古老文本的当代注脚。这种呈现方式再现了真实可感的生活智慧:凉州人对真善美的朴素追求与宝卷中蕴含的处世哲学相互印证,形成文化传承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同时,纪录片也反映了凉州宝卷的传承现状。以李卫善、赵旭峰为代表的传承人,通过建立传习所、整理手抄卷本、组织演唱团等方式维系着宝卷文化的存续。他们将家庭院落改造为文化空间,将宝卷表演融入节庆活动,结合社会议题创作新卷本,赋予古老文本现实意义。更为重要的是面对数字化的今天,如何借用媒介革新,使宝卷文化完成从乡土民间到数字情境的突围,正如纪录片中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徐兆寿指出:凉州宝卷想要继续生根发展,一方面要发扬其劝善育人的传统价值,另一方面要借助影视化、短视频等媒介形态重构叙事形式。

  凉州宝卷的传承,本质上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它既需要传承人坚守文化根脉,也要求社会以更开放的姿态接纳创新。唯有在保护传承中激活其生命力,在传播发展中重塑其功能性,宝卷才能从“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资源”,更好地嵌入当代生活,续写千年传奇。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