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信心 看发展】
指标运行稳定 生产效率攀升
方大炭素进口老设备部件国产化后获新生
每日甘肃网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杜雪琴)记者近日获悉,在方大炭素加工厂,40年前从国外引进的5号加工线组合机床,经过技术人员几个月抢修,核心部件实现国产化替换,单班加工相关电极成品高达120根,创下近两年产量新高。
5号加工线组合机床的“重生”,不仅保障了进口设备的生产能力,更通过国产化替代破解“卡脖子”备件难题,打破了“进口设备必须原厂维修”的行业惯例,为我省高耗能产业老旧设备维护积累了宝贵经验。
据介绍,5号加工线组合机床从国外引进后,年产近7万根电极,占据了企业生产线40%以上的投料量,是企业的“主力担当”。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台“老将”的“心脏”——核心部件逐渐出现磨损,设备运行效率大幅下滑,面临着被淘汰的危机。
早在十多年前,这台机床就因机械运行异常多次发出“警报”。由于其结构极为复杂,精度要求极高,国内多家专业厂家和技术人员在仔细评估后,均因“无法保证恢复精度”而拒绝维修。“这就好比给80岁的老人做心脏搭桥手术。”方大炭素加工厂设备主管连旭亮感慨:“如今备件停产,核心技术资料缺失,原厂售后服务更是无从谈起。”
今年3月10日,5号加工线3号机南侧动力头在加工产品时,出现异常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方大炭素加工厂技术人员先后3次拆解主轴,深入剖析,逐点排查,最终确定问题出在3号机Z轴传动机构。
“3号机动力头结构复杂,其Z轴已运行40年从未拆解过,必须得拆了。”经过慎重考虑,方大炭素加工厂厂长王占山和副厂长薛万德决定带队成立专项攻关组,对3号机Z轴进行拆解。
3月26日,3号机Z轴拆解工作正式启动。设备打开后,问题清晰显现:导轨滚柱严重磨损,导轨面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
然而,原装进口直线导轨及组件采购周期长达数月。面对困境,技术团队自行测量磨损件参数,采购国产滚柱进行组装,并对导轨进行手工研磨修复。同时,对主轴轴承、伺服电机等关键部件逐一更换。“那几天,车间里灯火通宵达旦,所有人轮班作业,吃饭时都在热烈讨论解决方案。”方大炭素一名参与其中的技术员回忆道。
设备完成组装后,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当前各类精度数据全部达标,检修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4年12月29日【牢记嘱托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逆势而上勇攻坚——探究方大炭素持续保持行业领先的秘诀
- 2024年11月05日前三季度方大炭素继续保持行业领先盈利能力
- 2024年05月14日方大炭素一季度实现净利润1.71亿元
- 2024年01月19日方大炭素荣获兰州红古区统计工作先进集体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