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法治

法治护航民族团结 司法创新共治路径 ——省法院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司法实践

 2025/05/20/ 20:34 来源:甘肃法治报 记者 李晓云 通讯员 侯小波 李宇琼 虎文心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晓云 通讯员 侯小波 李宇琼 虎文心

  在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的双语课堂上,法官指导学生用汉语和东乡语参加模拟庭审;在祁连山腹地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巡回法庭的法官骑马穿越草原,将“帐篷法庭”开到牧民帐篷前;在中国法院中华民族共同体法治文化陈列馆里,以“法治+文博”的创新形式再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历程……这些场景,共同构成了省高级人民法院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多维图景。

  近年来,省法院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高站位谋划部署,全链条精准发力,多元化创新实践,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索出一条司法护航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路径。

  政治引领把舵定向 筑牢法治共同体根基

  省法院始终将党的领导作为民族工作的“指南针”,构建起“思想铸魂——机制创新——实践深化”的全链条工作体系。

  在腊子口战役纪念馆的红色法治教育基地,法官们定期开展沉浸式主题党日活动,通过重走长征路、模拟红色司法案例研讨,将民族团结历史记忆转化为新时代法治信仰。

  省法院坚持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列入甘肃省法官学院各级各类培训班必修课,组建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师资宣讲团,设立云端汉藏双语法治大讲堂,引导各族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政治素养,培育法治信仰。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巡回法庭开展普法活动。 省法院供图

  司法实践创新突破 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效能

  面对民族地区矛盾纠纷特点,省法院推动司法服务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创稳”转型。

  近日,康乐县人民法院联合县综治中心一次性成功调解四起合同纠纷,涉案金额达26万元。通过“法官指导+人民调解”模式,仅用2天时间便促成双方达成和解,避免了矛盾升级进入诉讼程序,有效实现了矛盾纠纷“零成本、零对抗”化解。

  这一案例正是全国模范法院——康乐县人民法院主动融入基层治理、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的生动实践。

  省法院积极构建“法治护航乡村振兴”新模式,累计选派3批干部赴民族地区驻村帮扶,积极宣讲党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实施“法治+产业”帮扶项目,为当地产业发展贡献法治力量;多渠道争取各类帮扶资金,进一步补齐当地基础设施短板;创新“法治+技能”职教模式,东乡县职业技术学校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嵌入技能课程,培养出上千名“懂技术、明法理”的新型职业人才。

  2024年,东乡县法院被确定为全国相对薄弱基层法院,最高院、省法院、临夏中院三级联动帮扶,构建“双帮共扶”机制,系统性强化组织保障;围绕审判能力提升,省法院组建审判条线骨干指导团驻点帮扶,针对性指导疑难案件审理;如今的东乡县法院,全体干警的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明显增强,全院上下涌动着比学赶帮、争先创优的热潮。

  打出“好牌”擦亮“招牌” 全力打造特色司法品牌

  省法院充分发挥中华司法研究会中华民族共同体法治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法院中华民族共同体法治文化陈列馆、甘肃省法官学院、甘肃省民族法制文化研究所“四位一体”平台作用,将挖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弘扬现代宪法精神有机统一。

  创办《中华民族共同体法治文化研究》期刊,打造了系统性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法治文化的学术平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法治支撑;强化中华民族优秀法治文化示范展陈,建成首座中国法院中华民族共同体法治文化陈列馆,该陈列馆被评为“全国法院文化建设特色项目”,有形有感有效推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创新方式载体 加强民族地区法治人才培养

  省法院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甘肃省法官学院培训工作全过程,积极创新法治人才跨省份联合培养机制,建立涵盖多种要素的法治人才评价标准,拓展延伸法治人才综合性高水平培养平台。

  立足“一带一路”黄金段区位优势,打造法治文化交流新高地,先后举办“民族法治文化与司法实践研讨会”“汉藏双语法律人才培养理论与司法实践研讨会”等学术会议,举办“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专题讲座。

  从祁连积雪到黄河激流,从司法改革攻坚到乡村振兴一线,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省法院坚持以高水平的司法服务保障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将审判执行工作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充分融合,扎实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法治文化研究,加大法治人才培养力度,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崭新篇章贡献法院力量。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