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让凉州编织走向更广阔舞台——访武威市凉州编织技艺传承人丁国川

 2025/05/21/ 09:15 来源:兰州晚报 记者雒焕素

让凉州编织走向更广阔舞台

——访武威市凉州编织技艺传承人丁国川

  5月15日,在武威市汉唐天马城非遗博览体验馆里,丁国川正在用六角针编织一扇经纬交错的屏风。作为武威市级非遗项目凉州编织技艺传承人,33岁的丁国川用十余年时间,将凉州编织从田间地头带入现代生活,更以“非遗+”的创新模式,将传统工艺推向更广阔舞台,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丁国川与编织的相遇,始于他在湖南怀化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求学期间。接触到竹编、藤编等传统工艺时,他被“化草为宝”的创造力深深吸引。“一根竹条、一条彩带经过编织竟能成为兼具实用与美感的器物,这种传统智慧与现代设计的结合让我着迷。”丁国川回忆道。

  毕业后,丁国川选择回到家乡武威,并投身凉州编织技艺的传承工作。这项可追溯至唐宋时期的技艺,以芨芨草、柳条、竹篾等为材料,工艺涵盖编筐、制灯、饰品制作等。面对凉州编织因时代变迁而逐渐式微的情况,他开发出箱包、胸针、台灯等实用产品,将老手艺融入现代生活场景,同时探索凉州编织与现代家居、时尚设计的融合。他设计的《“吊脚风情”新中式系列灯具》将竹编结构与现代照明结合,参展第六届湖南艺术节并广受好评;《竹声灯影》则以编织工艺诠释光影美学,获2021米兰设计周湖北赛区三等奖。

  不仅如此,丁国川还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凉州编织的影响力。2024年,武威市文化馆推出“技艺云课堂”,他录制了非遗编织课程《编龙》,从材料处理到技法再到拆解编织步骤,细致耐心地讲解吸引了数千名网友在线学习;积极推动凉州编织入驻汉唐天马城非遗博览园,并参与雷台、文庙等景区的非遗展演,让市民和游客不仅能观赏编织过程,还可以体验DIY制作,更促进了非遗产品的市场化;今年,由他主导的“国川工艺坊”成为河西都会非遗博览体验馆的亮点,展销结合的模式让凉州编织走向全国。

  “传承不能只靠情怀,更需要让年轻人感受到乐趣。”丁国川深知: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非遗的关键在于体验与互动。为此,他多次走进校园、社区和景区推广编织技艺。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在凉州区清水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周末课堂”上,他带着孩子们用马莲草编织小金鱼,“当时,看着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我特别感动,这让我看到了非遗未来的希望。”

  展望未来,丁国川计划进一步拓展凉州编织的应用场景。“我想尝试与服装设计、建筑装饰等领域跨界合作,比如用编织工艺制作环保建材或艺术装置。”丁国川说。同时,他呼吁更多年轻人加入非遗队伍:“传统技艺需要创新表达,而年轻人的创造力正是非遗活化的关键。”而他也坚信:当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对话,非遗的故事才能真正生生不息。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雒焕素 文/图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