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综合发布

匠心耕耘结硕果 载誉前行谱新篇——新城开集团所属新宇公司被认定为甘肃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2025/05/29/ 09:34 来源:每日甘肃网

  近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了2025年甘肃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新城开集团所属新宇公司顺利通过评审,成功获得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这充分肯定了新宇公司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人才培养和科创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成绩,是集团长期坚持“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路径的结果,更是集团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新城开集团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围绕省公交建集团“强科技”部署,立足主业、结合实际,重点聚焦新型建筑材料、绿色低碳及节能环保建筑技术、智慧城市与城市更新、装配式建筑与智能建造技术、装配化装修技术等研究方向,着力推动集团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先后在创新平台和团队建设、施工工法申报、技术标准编制、科技项目研究、科技示范工程建设、科技成果申报转化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体制机制及组织架构方面

  一是聚焦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和创新平台建设。截至目前,所属1家单位被认定为甘肃省创新型中小企业,3家单位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单位被认定为省科技创新型企业,1家单位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单位被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围绕项目重点、难点成立创新研究小组、QC课题攻关小组,开展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先后申请立项地厅级及以上科技项目20余项,创新主体培育取得阶段性成效。二是聚焦创新生态发挥服务职能。参与编制《甘肃省平安百年品质工程标准化建设指南》,发挥专业优势,助力我省高速公路高质量发展。

  (二)创新团队及人才培养方面

  一是强化校企合作,与兰州大学签订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协议,联合兰州财经大学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二是先后组建省公交建集团“低碳智慧城市建设研究团队”“古建筑营造技艺及数字化研究团队”,获甘肃省陇原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并获得经费支持。团队成员先后入选全国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二层次人选名单以及省公交建集团第一批第二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得甘肃省土木建筑学会科学技术奖,甘肃省百万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二等奖等,科技人才梯队初步形成。三是培育全员创新意识,开展“干部大讲堂”及专题培训等学习活动,内容涵盖行业最新科研成果和前沿技术。

  (三)产学研用融合方面

  一是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与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市政西北院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适时开展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形成项目共研、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二是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从项目一线提炼科学问题,合作解决项目难点,联合开展成果申报及转化应用工作。先后主参编地方标准8项,获省级施工工法6项,软件著作权及国家专利118项,甘肃省工程建设QC课题成果奖18项,省级及以上BIM技术应用奖10余项。

  (四)科技创新对新型产业支撑方面

  一是立足建筑行业发展前沿,联合兰州大学、交设股份开展公路房建工程装配式绿色建筑技术研发与应用,共同研发的新型叠合楼板取得实质性进展,科研成果在G312线清傅、傅苦房建项目得到推广应用,为集团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对推进装配式建筑结构在公路房建工程中的应用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在集团承建的马桥房建、定西棚改和快递分拨中心项目,推广应用《建筑业10项新技术》等“四新”技术,立项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示范工程7项,提升项目科技含量的同时,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三是依托定西东河庭院、悬泉置遗址景区交旅融合综合体等项目拓展古建筑业务,设立“古建非遗工作室”,荣获省公交建集团工会“创新工作室”命名。工作室通过探索古建筑与信息技术、BIM、装配式建筑等技术有机结合,将历史文化、自然美学融入设计、建筑全过程中,以“古建+科技”推动创新能力提升,激发创新活力。

  (五)科技成果申报转化方面

  一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开展科技成果鉴定、登记及科技类奖项申报等工作,科技成果先后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甘肃交通运输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施企协全国专利大赛三等奖2项等。二是围绕集团主责主业和产业方向,加大有高附加值的科技成果培育力度,积极争取科技成果列入推广目录,高效转化应用。三是加快科技示范工程建设,依托重点工程推进装配式建筑技术、服务区污水处理技术、功能性建筑材料研究等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新城开集团将紧紧围绕“稳增长、提质量、增效益、促发展”目标,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充分发挥好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平台示范带动作用,建好用好创新平台,努力在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增强产业相关核心技术储备、深挖技术创新人才“蓄水池”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不断提高技术创新水平,进一步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以新质生产力培育实绩实效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朱鹏 林志豪)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