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徽县榆树乡:“四维发力”强乡富民

 2025/07/17/ 16:13 来源:陇南日报

徽县榆树乡:“四维发力”强乡富民

  近年来,徽县榆树乡立足自然禀赋以“盘活沉睡资源、做精优势产业、激活家门口经济”为抓手,让沉睡的青山变“金山”,零散的土地生“黄金”,走出了一条山区、林区乡镇的振兴之路。

  破局“沉睡资源”要效益

  面对因村民外出务工、经济效益低、耕种困难等原因造成的大量土地闲置问题,榆树乡开展了“地毯式”摸排,全面掌握“沉睡土地”的存量、权属、土壤特性和撂荒原因。以“一村一品”为目标,实施“一地一策”精准盘活方案,力求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把每一块田土用好用活,努力实现无闲田的目标。

  王庄村土壤深厚、排水良好,榆树乡发展种植架豆约60余亩,目前架豆成熟上市,预计实现产值25万余元;以庭院经济为基础,在剡坝、普陀等村发展地栽木耳实现边角地效益最大化,目前共发展庭院经济地栽木耳63000棒,产量7万斤左右;以“花满榆树”为建设目标,争取上级农业部门支持、向下动员农户自投,发展集观赏、经济价值于一身的油葵产业500余亩,带动文旅经济发展,实现风景与“钱景”齐飞;在杨河、普陀等村选择高产量低成本订单辣椒产业,铺出群众的“红火”致富路……

  流转“山林股权”要发展

  榆树乡立足自身优势,以“地”为基础、“人”为支撑、“商”为路径,探索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通过合理的地租与村民吃苦耐劳的品质吸引投资,并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创新推行“农户+合作社+基地”模式,有效盘活村民闲置土地、林地资源,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吸引企业入驻经营。

  今年,引进成都菌杰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流转土地150余亩发展菌瓜轮作产业,解决本地就业50余人。同时,由合作社牵头,发展订单野菊花种植百余亩,亩产值2500元左右。此外,引入徽县高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发展淫羊藿种植,在高峰村、榆树村采用“林下种植+仿野生培育”技术,规模化种植淫羊藿16万余株,签订收购协议,解决农户“怎么卖”的后顾之忧。

  做精“优势产业”要活力

  特色产业发展,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一头系着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榆树乡立足自然禀赋、资源优势、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把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致富的重要抓手。

  围绕“一乡一业”发展目标,大力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构建“一园一线多点”食用菌产业布局,以甘肃辛亮食用菌标准化种植基地、菌瓜轮种产业园为引领,沿S219线多点布局,大力发展羊肚菌、滑子菇、香菇等食用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效益持续提升。

  同时,积极拓展多元增收渠道,依托“中华蜜蜂保护区”,吸引全乡蜂农抱团取暖,实现2万余箱中蜂养殖;深耕地栽木耳产业,鼓励产业薄弱村扩大地栽木耳规模,全乡累计发展30万棒;持续探索“海鲜陆养”,发展对虾3万尾、淡水鱼养殖1300余条;依托“榆韵臻选”品牌、“苟店蜜业”品牌解决特色产业销售,实现线上线下引流增收。

  激活“门口经济”要收入

  在榆树乡的田间地头、产业基地,随处可见农户忙碌的身影。通过与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建立紧密联系,当地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灵活就业,“钟点工”模式正成为村民增收新渠道。

  通过积极拓展就近务工、固定用工、零散用工等多种灵活就业方式,有效带动周边农户增收。在辛亮食用菌标准化种植基地、菌瓜轮作产业园、林麝养殖等产业基地,农户每日可获得80-120元的收入。同时,村民在务工过程中还能学习产业种植技术,实现了收入与技能的双重提升,成功推动就业帮扶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目前,全乡已有200余名群众在念好自家“产业经”的同时,吃上了家门口的“劳务饭”,鼓起了自家的“钱袋子”。

  (来源:徽县发布)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