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兰州市持续落实基层首诊“家门口即享”医疗行动成效显著

 2025/07/18/ 09:06 来源:兰州日报 记者 刘晓芳

医联体协作畅通道 闭环式服务护健康

我市持续落实基层首诊“家门口即享”医疗行动成效显著

医护团队入户健康随访

  近年来,我市依托省会城市医疗资源富集的优势,组织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省市三甲医院签订医联体协作协议,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省市专家下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坐诊,持续落实基层首诊“家门口即享”医疗服务行动。

  2023年8月,城关区拱星墩焦家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兰州市率先推出“闭环式健康服务”新模式,并与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携手合作,将院内医疗和院外健康管理紧密结合,实现无缝衔接,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效。拱星墩焦家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创新服务模式正是兰州市卫生健康系统“便民为民,提升服务质量,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创新服务模式

  照亮居民健康之路

  “在传统的医疗服务中,患者离开医院后常常面临健康管理‘断层’和信息缺失问题。这种局面不仅影响了治疗效果的持续性,也使得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容易出现漏诊漏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创了‘闭环式健康服务’,通过全程跟踪和系统管理,能够确保患者从住院治疗到康复随访的每一个环节都得到持续、系统的管理。这种精细化管理不仅提升了治疗效果的连续性,也增强了患者在整个疗程中的安全感和信任度。”城关区拱星墩焦家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唐韶华向记者介绍。中心选派了医护团队进驻省三院心内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呼吸科等7个科室,对住院患者进行健康随访服务。

  据了解,“闭环式健康服务”让居民省时省力少奔波,常规的药物调整、复诊随访、健康咨询在中心就能完成,无需频繁往返于大医院,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成本,尤其方便了老年群体和行动不便的居民。作为居民的“健康管家”,工作人员通过定期随访和监测,能更早发现慢病患者病情波动的苗头,及时启动向上转诊机制,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辖区内很多居民成为这个新模式的受益者,56岁的申阿姨就是其中一位。她患有高血压多年,前不久因为血压控制不满意找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希望得到帮助。慢病管理员刘艺萍告诉记者,通过对申阿姨的进一步健康监测发现她血压控制很不稳定,立刻将其上转至甘肃省三院心内科接受治疗,后来申阿姨合并了肺部疾病又转进了呼吸科继续治疗,出院后中心医护团队根据医院反馈和掌握到的实际情况,及时对她进行入户健康随访。

  “在住院期间我享受到了省级医院医护人员的治疗,出院后中心的医护团队又及时跟进了解我的健康状况。给我全面的关心和照顾,我很满意,也觉得自己很幸运。”申阿姨对“闭环式健康服务”赞不绝口。据悉,2025年上半年,已有8位社区居民被转诊至省三院,得到精准救治,提升了居民的健康获得感。

  发挥职能

  守护居民的心灵港湾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社区居民对心理咨询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2024年,城关区雁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赵静带领团队走访辖区孤独症儿童诊疗和行为干预中心,积极探索学习,最终与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何蕊芳教授团队建立联盟合作关系,共同推进社区心理咨询服务发展。“为此,中心重新布置、规划了心理咨询室,目前有儿童沙盘、VR影视音乐治疗、治疗椅,护理人员可与有需要的居民面对面进行心理咨询。”

  联盟合作关系建立后,省二院会定期选派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等专家团队到中心坐诊,为居民提供专业、权威的心理咨询服务。赵静告诉记者:“我们对在社区心理咨询中发现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立即开通转诊绿色通道,及时转诊至省二院进行专业治疗。”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为推进医联体协作工作做深做实,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综合能力,使群众获得更优质更便捷的医疗健康服务,城关区卫健局依托辖区医院专家团队优质医疗资源,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与专家问诊。医联体协作医院有甘肃省人民医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等,涉及的业务和项目有技术指导、人才培训、双向转诊、远程会诊、远程心电、业务指导、医养托健等方面。

  目前,全区有2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省医建立紧密型医联体,签约以来,开展远程诊断53198次,选派专家进社区坐诊1944人次,诊治患者13688人次。

  紧密协作

  打通急危重症的“黄金通道”

  多年来,城关区团结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紧密型医联体合作,先后与甘肃省人民医院、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城关医院签订协议,启动专家技术指导、人才培养、双向转诊、资源共享等机制。还与甘肃省人民医院开通了远程诊断中心,促进了中心与省级三甲医院的交流协作,同时为疑难患者的诊治打开了及时、高效、便捷的大门,让辖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高水平的诊疗服务。截至目前,远程影像1124人次、远程心电3542人次、远程超声242人次、5G超声74人次、远程会诊378人次。

  团结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旭涛回忆一件令他记忆犹新的事。辖区内一位纳入慢病管理的老人,夜晚发生胸痛,家人立即致电给家庭医生,随后赶到中心。心电图显示老人是急性心肌梗死。医生赶紧对老人实施给药、吸氧等一系列院前急救措施,他们一边拨通120急救电话,一边与兰大一院导管室取得联系。医院立即开通绿色通道,老人到达医院后被直接送进导管室接受冠脉支架植入术,最终获救。

  家住孔家崖街道的廖阿姨今年75岁,多年来饱受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困扰,一直是社区卫生中心慢病管理的重点关注对象。今年3月的一天,廖阿姨前往中心体检,做完心电图后老人便回家了。安宁区人民医院医生李海燕在审核实时传送的心电图报告时,发现老人心电图结果显示异常,高度警觉的她立即通过医联体微信群及时向中心反馈信息。经系统检查,最终确诊老人为严重心力衰竭,后续针对性救治争分夺秒地展开,老人最终转危为安。

  孔家崖街道社区卫生中心主任火小丽告诉记者:“这次能成功帮廖阿姨脱险,离不开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坚守,也凸显了医联体模式的强大力量。我们后续会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让社区居民的健康防线更加坚固。”

  ·短评

  医联体:医疗改革的破局之道

  近年来,在医疗领域的深刻变革中,以医联体为核心的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成为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抓手。这一模式通过整合区域医疗资源,推动优质医疗技术下沉,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服务。在紧密型医联体模式下,大医院通过专家派驻、技术帮带、远程会诊等方式,系统性提升基层诊疗能力。

  然而,医联体建设并非一帆风顺。部分医联体仍停留在“松散协作”阶段,存在专家义诊流于形式、信息系统互不兼容、双向转诊“上转容易下转难”等问题。深层矛盾在于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三甲医院面临“虹吸效应”的质疑,基层医院则因财政保障不足、人才流失严重而难以持续发展。

  医联体改革的本质,是重构医疗服务的价值链条。唯有打破行政壁垒、优化利益分配、强化技术赋能,才能让医联体真正成为连接城乡、贯通预防与治疗的“健康桥梁”。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芳 文/图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