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陇上非遗】风吹唢呐

 2025/07/30/ 08:52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付兴奎

【陇上非遗】

风吹唢呐

  文\付兴奎

  未到农忙的盛夏时节,蝉鸣悠悠,有些闲暇的空当,我总会想起童年记忆里陇东高原上的唢呐声声。

  儿时的我,最喜欢在村里有喜事的时候,坐在一棵落光了叶子的老槐树上向四下瞭望,远处走来的是披红挂绿的迎亲队伍,喜庆吉祥的花轿前头,精神饱满的唢呐吹鼓手昂头向天,闪着黄铜光亮的长杆子喇叭和系在唢呐上的红绸子在蓝天下鲜艳夺目。这一刻,不光整个村子,就连那些光秃秃的山梁上也因此而荡起喜庆的涟漪。对于新婚的女孩子而言,这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喜欢热闹的陇东村民也想在村里村外闹出点唢呐带来的喜庆动静。

  一幅热烈的迎亲画面在记忆中徐徐打开,猩红的对联在古旧的门楣上闪着喜庆的光芒。静悄悄的庄院被四邻八乡帮忙吃喜的亲友围得密不透风。那些平日里不起眼的窑洞,也因着大红喜字平添了很多热闹。

  铜号唢呐长鸣,这是前来报喜的信号,也是对新郎的召唤。主人笑盈盈地从院子里跑出来,看新媳妇的人在崖畔上排起了长蛇一样的阵形。旋即,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和激越欢快的唢呐曲将喜事送上了高潮。一对新人在花样繁多的曲牌转换中完成了拜天地和入洞房的仪式。顷刻之间,院内院外、崖畔上下,热辣辣的唢呐声、锣鼓声、鞭炮声和笑语声便汇成了一片。闭着眼睛,摆着腰肢、上下踏脚,满脸得意的吹手们在大家的啧赞声中,两腮鼓得溜圆,颈脖上的筋一闪一闪通红直跳。客人中有听得高兴的,还会依照当地风俗从口袋里摸出几块糖或者零钱放进存放赏钱的盘子里,吹鼓手们旋即更是耍出各种路数,拿出看家本领。《大摆队》吹的是气势,《状元游街》图的是吉庆,《开柜箱》秀的是恩恩爱爱,《小桃红》述说的是缠缠绵绵。一支不够劲,几支唢呐一起吹,嘴吹不过瘾,唢呐塞进鼻孔里吹,堂鼓、锣、钹、笛、胡弦、牙子、梆子各有各的绝活。要是你觉着还不够现代,咱就来一段新歌《好日子》。

  “开心的锣鼓敲出年年的喜庆,好看的舞蹈送来天天的欢腾,闪光的油彩涂红了今天的日子哟,生活的花朵是我们的笑容。”

  表演者吹得如痴如醉,听众们在一旁心驰神往,一时间,猜拳行令的停止了喝酒,三姑六婶们忘记了整天搁在嘴边的家常。就连那些站在人背后想着心思的年轻女娃子们,也因唢呐声突然忘记了羞怯,扑闪着大眼睛在院子里帮忙的后生中找寻自己心仪的那一个,一个轻轻的眼神碰触,都能泛起少女脸上娇媚的红晕。

  悠扬激越的唢呐声,俨如浮游在故乡田野上那些细微的尘土,自由欢畅地在每个乡下人的身体里遨游,尽管谁也看不清它的形体,却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它无处不在的音符。

  在陇东农村,高亢激越的唢呐总是和乡村里那些让人高兴的喜事连在一起,娶亲、嫁女、满月贺寿、盖房子、闹新春,迎花、送客、拜堂,只要是喜庆的事情,如果不吹上几曲,喊上几嗓子,排场再大,花钱再多,也算不得圆满。

  看似杂乱无章的民俗活动之中,唢呐和它的声音是一个了不起的智慧,它会在你情感上最需要它的时候,和你产生精神的共鸣,自觉不自觉地引领着你的灵魂,从这一座山翻到另一座山,从一条河蹚过另一条河,抵达你想去的地方。

  当然,唢呐的声音不只属于欢乐和享受,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那些让人悲伤的故事和信息,在我们内心还没有觉察之前,就被机敏的唢呐声捕捉到了。

  和喜庆的娶亲场面相比,陇东一带的唢呐曲谱中,有一支让人忧伤的曲调叫《雁落沙滩》,讲述的是一只大雁因为遭猎人袭击与整个雁群惜别的故事。二十多年前,送别父亲的那个晚上,吹手们特意把它演奏给我和我所有的亲人,曲子还没有吹完,所有在场的人已经哭得不成样子了。家祭结束后,有关父亲的生活片段,以及那些充满哀怨的雁叫声,在我的脑海里整整萦绕了一夜。虽然此前我也深深明白,生与死、物质与精神以及时间与存在,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攀越的屏障,但因为有了诸如唢呐一样的乐器,我们仿佛更能体会那些关于怀念的本质。

  民间艺术的生命力总能在不经意间绽放光彩,而陇东地区的唢呐艺术与那些吹奏娴熟的艺人,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抹亮色。

  陇东民间活跃着很多吹奏技巧娴熟的唢呐艺人。平时以务农打工为业,遇上红白喜事,当即变身为表演艺人。对于他们来说,唢呐既是谋生的手段,也是精神的寄托。不论高兴,还是伤心,郁闷或者激动,唢呐随手就来。具有四百多年传承历史的庆阳唢呐,其曲目至少在上千首之上,不仅涵盖了民事活动的各种需要,而且也形成了独有的表演风格。庆阳唢呐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马自刚与歌手谭维维联手合作的音乐作品《易燃易爆炸》一夜蹿红后,有人发出惊呼,这下,我们的庆阳唢呐要火出圈了。一时间,到他的传习所学习吹唢呐的年轻人络绎不绝。唢呐吹的是热闹,学的是涵养,最注重的则是传承人的德艺双馨。

  前几日在庆阳街头,看到一位民间艺人正在演奏唢呐,和音响店里播放的流行乐相比,老人演奏的《蓝花花》《信天游》流畅之中略带滞涩,那些从锁孔里跳出来的音符,因为路人的阻隔、风声的撕扯和吵声的调和,进入我们耳膜的时候,已经有些断断续续、曲不成调,但没有一个人觉得刺耳和别扭,路过的人仿佛受到了感染,纷纷驻足倾听,也有人的眼底,竟然泛起了泪花。

  有人曾经告诉我,一个人的身上有很多处不流血的伤口,那是任何语言和眼泪都够不着的地方,但神奇的音乐会代替你触摸到它,它会用音符帮助熨平你所有的苦痛。我不知道,这位满目沧桑的老人身上曾经发生过怎样的故事,但伴随着他的唢呐肯定知道。

  从城市上空悠然而过的唢呐声,一下子勾起了我脑海深处很多儿时的往事,那些我朝思暮想的亲人和有关乡愁的记忆。那个在沿街店面前盘膝而坐的老人,以及写在他脸上的父亲般的忧伤,让我对唢呐和乡村土地上所有的一切没齿难忘。

  延伸阅读

  庆阳唢呐名曲

  《地里兔》:唢呐仿佛发现了田野里的高兴事,奏得热闹欢腾,奏得机灵活泼,几只跳动的小精灵,让唢呐为之着迷。一支唢呐咕嘟咕嘟,另一支唢呐嘀嘟嘀嘟,妙趣横生,仿若两只小兔儿眼睛左顾右盼,在开阔的原野上你追我赶,蹦蹦跳跳。

  《开门》:是庆阳唢呐中较为常用的曲牌之一,通常在一些民俗活动的开场或特定环节中演奏,以欢快、明亮的旋律为活动营造出热闹的氛围。

  《担水》:此曲牌旋律悠扬,节奏平稳,仿佛描绘了人们在田间地头担水劳作的场景,展现了庆阳地区人民勤劳质朴的生活画面。

  《宫调》:属于通用曲牌,常用于各种场合,其旋律庄重、典雅,具有一定的仪式感,能够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祝福。

  《雁落沙滩》:旋律悲伤、凄凉,仿佛大雁在沙滩上哀鸣,寄托了人们的无尽哀思,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扬燕麦》:曲牌旋律轻快,富有节奏感,仿佛描绘了人们在田野里扬燕麦的场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欢乐的氛围。

  《秋季生》:通常在秋季的民俗活动中演奏,旋律悠扬,富有诗意,表达了人们对秋季丰收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粉红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常被用于红事等喜庆场合,为活动增添了喜庆的氛围。

  《雪花飘飘》:是庆阳唢呐小曲类代表曲目,据说它是江苏民歌《茉莉花》(又称《鲜花调》)流传至陇东后演化而成。质朴深沉的唢呐,隐约沁出了若有若无的呜咽,仿若见到飘飞的雪花,令人愁绪纷乱,短暂的伤感沉吟之后,旋律变得生动活泼,那是发现雪中美景的惊喜。

  相关链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庆阳唢呐

  庆阳唢呐又叫“陇东唢呐”。据史料记载,在金代时,唢呐由波斯、阿拉伯国家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先在官府中流行,到了明代才广泛流传到民间。据明代乐蟠人侍郎韩鼎编纂、清乾隆二十六年由庆阳知府赵本植再行修订的《庆阳府志》记载,鼓乐已是明代婚丧习俗礼仪中的一部分。明人沈德符《野获篇》曾言,嘉庆、乾隆年间所盛行的《寄生草》《粉红莲》《银纽丝》等曲,在庆阳唢呐中也有同名曲牌,可见庆阳唢呐在明代已广为流传。

  庆阳唢呐也称鼓吹乐,属木制(也有部分为竹制)管乐器,它的特点是音量大,音色嘹亮纯净,细腻委婉,演奏技巧丰富,声响连贯顺畅。历代艺人们不断加工传承,以其为数众多的曲牌、庞大的演奏队伍、广泛的民俗应用、独特的演奏技艺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成为我国浩瀚的民族民间音乐中一个独特乐种。庆阳唢呐在以西峰区为中心的庆阳市所属县域内均广泛流行,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庆阳唢呐曲牌内容丰富,自成体系,独具风格。曲牌中上下重叠式、一部式、二部式和各种自由式,其中俗称的“帽子”即引子,“身子”即主题旋律,“罢子”即尾声,“平吹”与“挂音”两个声部的支声织体特征和“对口”旋律的频繁出现,及演奏中散、慢、中、快的速度规律,除符合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器乐曲结构原则外,还具有独特的程式性特征。经筛选入编《庆阳地区民间器乐曲集成》达496首。如《地里兔》《开门》《担水》《宫调》《雁落沙滩》《扬燕麦》《秋季生》《粉红莲》等常用曲牌。

  按照唢呐吹奏的内容和用途庆阳唢呐可分为两大派系,一是在红白喜事上吹奏的唢呐,曲牌有相对固定的用途,如红事中吹奏的喜庆曲牌《九连环》,在白事中吹奏的哀伤曲牌《雁落沙滩》,通用曲牌如《宫调》《平调》;二是在道情皮影戏班中伴奏的唢呐,有专用的板式、曲牌和固定的场合,如板式有伤音慢板、花音飞板和曲牌《朝天子》《干板流水》等。

  庆阳唢呐班社,俗称“吹手班子”,没有一定人数限制,少者二人,多者五六人。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也有在唢呐领奏中伴有堂鼓、钹、小钗、钩锣等乐器的大班组合。

  在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庆阳唢呐艺术已发展成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庆阳“音乐方言体系”,形成了有别于其他鼓吹乐的独特特征,演变为一个独特的较为成熟的乐种,它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存,是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瑰宝。同时,深深地熔铸在庆阳人民的文化生活中,成为庆阳劳动人民精神的脉动节奏。2006年6月,“唢呐艺术”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