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乡:“四大产业”齐发力 拓宽富民振兴路
陇南日报通讯员 刘治学 王晓勇
盛夏时节,走进宕昌县木耳乡马莲村产业园里,各类蔬菜长势良好,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画卷。在蔬菜大棚里,马莲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筛珍带领帮扶干部和菜农一起,为豆角等蔬菜锄草、吊架,进行田间管理。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富民为本。今年以来,木耳乡立足资源禀赋,深挖地域气候、立地条件、产业基础等优势,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围绕“中药材筑基、劳务赋能、文农旅融合、高原夏菜提质”四大产业发展方向,构建多元产业体系,铺就了一条特色鲜明、活力充沛的富民强乡之路。
在马莲村,木耳乡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积极调整产业园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引进种植辣椒、圣女果、西红杮、甜瓜、架豆、西瓜等蔬菜。
李筛珍告诉笔者,“马莲村产业园发展木耳棚15座、蔬菜棚17座。其中辣椒6个棚、西红柿5个棚、豆角3个棚、西瓜3个棚、甜瓜1个棚。订购的全是品质最好的苗子,不打农药,确保绿色环保无公害。”
在巩固发展温室蔬菜的同时,全乡还在马莲、周儿、扎字3个村发展露地蔬菜,种植600亩甘蓝、花菜、紫皮大蒜等高原夏菜,形成“一村一品、协同发展”的特色产业格局。蔬菜种植既丰富了群众生活的“菜篮子”,又鼓圆了群众“钱袋子”,真正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下一步打算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带动村上的务工人员,通过种植、管理、采收,增加收入。一天工资是120元,不分晴雨天都有活干,保障了务工收入。”李筛珍说。
西坞村乌愣阴山的一层层梯田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组织群众覆盖地膜,然后为黄芪放苗,再覆土压膜,在一道道山坡上奏响了产业发展的乐章。
西坞村规划种植中药材1900亩,村上流转群众撂荒地200亩,种植当归、黄芪、大黄,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为闲散劳动力提供务工就业岗位,带动群众增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尕虎介绍,北山这一湾都是撂荒地整治,去年整治了400亩,全部种植了大燕麦,为的是改善土壤,没打农药,大燕麦收成还好。今年发展中药材种植,全部种上了黄芪、大黄。
2025年,木耳乡致力建设木耳梁2000亩道地中药材GAP示范基地,推行全域绿色标准化生产,积极探索中药材种植、田间管理、采挖、赋码、入库、追溯、销售为一体的流通环节全产业链模式,让中药材拥有专属“身份证”,促使规范化种植加工,实现全程可追溯,从源头上保证了中药材道地品质。
以木耳梁道地中药材GAP示范基地为龙头,全乡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种苗繁育基地800亩,中药材有机种植基地4个400亩,标准化种植中药材面积1.7万亩。积极谋划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对接琦昆药业及哈达铺园区入住药企,建立“园区+企业+合作社+基地+群众”的产业联合体,实现从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到研发一体化发展,构建“联得紧、带得稳、收益久”的长效机制,壮大中药材产业,实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同时,积极拓展农业新业态,以“传承农耕文化、体验田园生活”为核心,建成马莲村蔬菜采摘体验区、奤治村扎麻汤阁休闲体验区,建设木耳梁中药材种植体验区和奤治村林下土鸡养殖体验区,逐步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木耳乡党委书记杨海涛表示,今后,木耳乡将高质量抓好中药材产业,在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上下足功夫;有组织抓好劳务输转,从平台搭建、政策统筹、精准服务等多维度推进,在稳就业、促增收方面再突破;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结合市场需求及政策支持,在特色产业上构建全链条发展模式。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7月25日从“林间菌”到“袋中财”——宕昌县竹院乡发展木耳产业推进乡村振兴
- 2025年07月21日三色赋能·文创兴旅——天津大学开展助力宕昌县文创产品创新与品牌升级行动
- 2025年07月15日托起百姓安居梦——宕昌县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见实效
- 2025年07月14日宕昌县:万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防控工作全面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