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文化·博物】扇子的起源

 2025/08/07/ 08:48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张琰敏

扇子的起源

唐周昉 簪花仕女图(局部)

彩绘贵妇宴享图壁画砖 嘉峪关市新城魏晋壁画墓出土

西汉 长柄竹扇 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张琰敏

  在古人的夏天里,有一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扇子。扇子可以说是古代最常见的纳凉用品了,我们在无数诗词书画中,都能看到扇子的身影。

  那么扇子是什么时候有的呢?目前我国出土最早的竹扇文物,是江西靖安县李洲坳东周古墓出土的短柄竹扇,它的形状像一把菜刀,竹扇呈厨刀形状,扇柄长37厘米、扇面宽25厘米,用精细的竹篾编成。这面扇子距今已有2500多年,是我国出土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扇类实物证据,也被称为“中华第一扇”。

  这肯定不是最早的扇子,更古老的扇子可能在原始社会时期已经存在了。夏天酷热难耐,人们随意摘取植物的叶片扇风纳凉,也许就是早期扇子的雏形。

  古代的扇子种类非常多样,除了扇风纳凉,还具有作为出行仪仗、遮蔽面庞和身体等礼仪性的功能。我们按照是否能够折叠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不可折叠的平扇和可以折叠的折扇。首先来看平扇,短柄竹扇和圆圆的团扇都属于平扇。

  团扇最晚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是我国古代最传统的一种扇子。西汉时期的汉成帝有一位妃子叫班婕妤,她写过一首《团扇歌》,是最早吟诵团扇的文学作品,里面写道:“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正是因为这种扇子的形状圆圆的,所以得名“团扇”。又因为团扇常用“纨素”,即颜色洁白的绢帛制成,又叫“纨扇”。这样看来,团扇的确很像洁白明亮的圆月。

  团扇有短柄和长柄。古代长柄团扇的长度能达到两米左右,主要由随从仆役拿着服侍主人。目前出土的长柄扇大多出自较大的墓葬之中。唐代的举世名作《簪花仕女图》中,侍女手里就拿着长柄团扇,扇子上画着漂亮的牡丹花。周昉的另一幅《挥扇仕女图》里,同时出现了长柄团扇和短柄团扇。

  古代的女子很喜欢团扇,我们能在很多诗词中看到团扇的身影。比如“轻罗小扇扑流萤”“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等。不过,如果你以为只有女孩子会用团扇,那就错了。宋徽宗有一幅《听琴图》,画面右下角的男子手里就拿着一柄团扇。清代遗留下来的老照片里,我们也能看到奕譞、奕訢两位王爷拿着团扇端坐的画面。他俩都是道光皇帝的儿子,奕譞的二儿子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可见,团扇一直很受宫廷贵族的青睐。

  折扇大概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扇子,拿一张纸一点胶水就能做出最简单的折扇来,这也是上学读书时的夏天记忆。我国古代的折扇其实出现得很晚,经过专家们研究,它发源于日本,在北宋初期传入我国。北宋初年,日本僧人来到我国,向宋太宗送上礼物,礼单里写着“蝙蝠扇二枚”,就是早期的折扇。

  不过,折扇传入中国后,并没有受到社会的欢迎。到了明朝,永乐皇帝朱棣觉得折扇收拢打开都非常方便,因此给朝廷各位大臣都赏赐了一遍。从这个时候开始,折扇才大范围流行。与团扇不同,折扇的扇面大多用纸来制作。折扇也叫折叠扇、聚骨扇等,聚骨的意思就是可以将扇骨聚合起来。正因为此,它的制作也要更加复杂一些,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

  团扇和折扇的绢帛、纸质的扇面,非常便于文人墨客在上面题诗作画,因而也形成了独特的扇面艺术,使得扇子除了实用价值,也给人们带来了审美上的享受。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