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如诗 和美如歌
□记者 姜慧仁
漫步平凉乡野,白墙黛瓦的农舍与青山相映成趣,整洁的巷道如脉络般串联起村落,田间瓜果芬芳四溢,文化广场上欢歌笑语不绝于耳……一幅“景美业旺、乡风文明”的和美乡村新图景徐徐铺展。
今年以来,我市以“四个坚持”为抓手,持续深化“三抓三促”行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758个发展类村庄逐步实现和美乡村建设全覆盖,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既有“烟火气”又有“文明风”。
乡村建设,规划先行。经过深入调研,我市出台了《关于深化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实现全市和美乡村建设发展类村庄全覆盖的通知》,明确到2026年实现758个发展类村庄全覆盖的目标。市政府每年列支4000万元专项资金,召开现场推进会调度,各县(市、区)按年度制定“施工图”,形成“市级统筹、县级主责、乡村落实”的闭环体系。
在5月下旬召开的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观摩培训班上,我市作为全省唯一市州作会议交流发言,推介了崆峒区、崇信县等7县(市、区)和乡村基层的鲜活经验。
“我们不仅要‘钱跟着项目走’,更要‘项目跟着规划走’。”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彦壁介绍,通过“年度有计划、季度有调度、月月有进展”的机制,目前全市已建成和美乡村390个,占比达51.5%。
崆峒区白庙乡贾洼村跻身全国“和美乡村百佳范例”,村庄环境整治,处处见绿步步景。“游客常说我们这既有塬区的风景,又有农家的别致。”站在自家改造后的“农家乐”院子里,村民吕生虎笑得合不拢嘴。
这是我市“坚持规划引领,分类施策抓建设”的缩影。全市按照道路交通沿线、旅游景区沿线,河谷川区、黄土塬区、丘陵山区“两线三区”总体布局,让每个村庄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崇信县作为全省乡村建设示范县,将汭河沿岸12个村串联成“生态旅游带”,通过统一规划、各具特色的建设,让“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成为现实。泾川县王村镇的苹果产业园与村容整治同步推进,庄浪县岳堡镇的梯田景观与民宿经济相互赋能,形成了“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开花”的格局。
“塬区村庄侧重产业配套,山区村庄突出生态保护,川区村庄聚焦城乡融合。”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志宏介绍,这种分类发展的思路让每个村庄都能“扬长补短”。
“以前的厕所‘夏天臭烘烘,冬天冷冰冰’,现在改了水冲厕,跟城里一样干净。”灵台县龙门乡代家庄村党支部书记王灵才,话语里满是肯定。这是我市“全域攻坚补短板,集中攻坚抓环境”的生动写照。
2024年以来,全市筹资4.9亿元推进改水、改电、改路等“八改”工程,新改建农村户厕15620座,累计达28.6万座,卫生厕所普及率升至80.2%。更令人欣喜的是,通过“红黑榜”“清单制”等机制,农村人居环境正从“一处美”向“全域美”蝶变,由“一时美”向“持久美”迈进。
同时,我市针对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推行党建统领、“三治”融合、“四和”同频、“五美”共建“1345”乡村治理模式。
“每月一次‘擂台赛’,比的是办法,拼的是干劲。”灵台县新开乡党委书记马文瑞说,通过乡村干部擂台大比武,探索出“村民议事会+网格长”机制,解决了村内道路维修、灌溉设施改造等120多个难题。崇信县黄寨镇甘庄村的“积分超市”里,村民可用积分兑换脸盆、洗衣粉。村民参加义务植树、打扫公共区域都能赚积分,文明事多了,村风也越来越好。
党建引领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得益彰,人情攀比少了,互助友爱多了,陈规陋习淡了,文明新风浓了。从“干部干、群众看”到“大家议、共同建”,乡村治理的活力持续迸发。
从泾水之畔到陇山脚下,我市正书写着和美乡村建设的新篇章。随着758个发展类村庄全覆盖目标的逐步实现,一幅“村庄美、产业兴、治理好、乡风和、百姓富、集体强”的画卷,将在陇东大地上愈发绚烂。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8月07日清水县:“小美”庭院扮靓“大美”乡村
- 2025年08月06日乡村蝶变的“宝坻力量”——武山县东西部协作社会帮扶工作纪实
- 2025年08月05日渭源五竹:乡村美颜进行时
- 2025年08月01日天水:避险搬迁绘就乡村振兴“安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