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行而不辍,持之以恒保护生态环境——陇南市上半年经济高质量发展述评⑤

 2025/08/18/ 08:33 来源:陇南日报 记者 张埥

行而不辍,持之以恒保护生态环境

——陇南市上半年经济高质量发展述评⑤

  陇南日报记者 张埥

  碧水逶迤,天朗气清……八月的陇南,秀色怡人、生机勃发,舒展出一幅辽阔壮美的生态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放在同等位置,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用高质量发展推动高水平保护。

  多年来,陇南持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推进生态陇南绿色崛起,提出“三城五地”建设目标、“四抓四提”和“十大行动”任务举措,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协同推进文旅融合、招商引资与特色产业发展,将优良的生态环境打造成陇南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在刚刚召开的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上,市委书记张柯兵将“持之以恒保护生态环境”列为“十四五”规划冲刺阶段重要任务之一,陇南上下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厚植绿色生态,守护绿色家园,盘活绿色资源。

  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提升到45.27%,位列全省第一;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连续4年全省第一;水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国控、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四年保持100%;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安全可控……

  一个善待自然,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陇南越来越清晰。

(一)

  陇南,这颗镶嵌在秦巴山区、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交汇地带的“陇原绿珠”,是全省唯一全域长江流域地区,肩负着守护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历史重任。

  重任在肩、使命如山,近年来,陇南不断在深化、细化绿色发展理念、路径、制度上深耕细作,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力做好生态修复治理“绿色文章”。

  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环境日常监测,督促企业落实环保措施,定期维护环保设施,推动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清零,坚决守牢不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底线,生态本底持续加固,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强化。

  2024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4%,居全省第一;全市12个国控、5个省控地表水断面、2个地下水监测点位、16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而作为分布有全省60%以上动植物种类的生态宝地,陇南还构筑起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近年监测到国家重点保护动物97种,“三有”保护动物365种,金丝猴、东方白鹳、珙桐、红豆杉等多种珍稀物种在这里繁衍生息,让生物多样性恢复成效成为优良生态环境的鲜活注脚。

  同时,陇南聚焦系统治理精准发力,着力实施嘉陵江上游尾矿库治理、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三江一水”河道治理等重大工程。建立起“五位一体”尾矿库监管机,创新区域联防联控,以实际行动守牢生态红线。

  在一以贯之的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陇南将保护与修复并重并举,云白天蓝、青山绿水常驻,生态环境正日益向好。

(二)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陇南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始终坚持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在绿色转型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

  “外地的游客来这里旅游,都会被这里的洁净的水和空气吸引,这些绝美的自然景观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收入。”冯小艳是文县天池景区附近海天生态度假酒店的负责人,几年前来到这里开办民宿酒店,如今已经成为小有名气的“网红酒店”。

  景区周边,像冯小艳这样端起“生态碗”,吃上“文旅饭”的人还有不少。近年来,文县天池景区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多措并举加快文旅融合发展,一大批民宿、酒店、文创产品、水上项目等在景区“驻扎”,逐渐形成了功能多样的旅游新业态。

  而在陇南,和文县天池一样,不断盘活绿色资源,持续增加生态品牌,将“绿水青山”有效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例子并不鲜见。

  宕昌县“红绿互促+文旅融合”生态旅游、康县“美丽乡村+康养旅游”全域乡村游新业态,金徽矿业“生态文明+工业文明”绿色矿山,两当县“双三元双向循环、八元产业联动互补”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都在用创新实践共同托举“两山”立体转化体系。

  绿色发展,带动永续发展,也筑起了陇南的常青基业。

  立足生态优势,陇南持续推动文旅康养深度融合“大景区+全域乡村游”格局成形,文旅业态升级联动。不断赋能农业提质增效,工业绿色转型,生态产业加速成长,生态品牌打响做强。

  今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342.08万人次,旅游收入20.21亿元,双创历史新高。并精准培育起14条特色优势产业链,仅2024年综合产值达863.5亿元,同比增长29%。两当县获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和“两山”基地称号,康县创建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成县等5个主体创建省级“两山”基地,数量与类型均列全省第一。

  产业与品牌的不断焕新升级,激活了“两山”实践成果转化的澎湃动能,陇南正生动地演绎着“绿能生金”的故事,良好的生态资源,成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佳“底牌”。

(三)

  为全局计,为长远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模式就是绿色发展,而陇南守护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发展的底气来源于行而不缀的努力。

  长久以来,陇南坚持把打造绿色生态新陇南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唯一路径,以创新机制破解发展难题,用完善的制度体系、一流营商环境吸引要素汇聚,构建起高质量发展强力支撑,为绿色崛起注入不竭动力——

  “加速”制度体系保驾护航,成立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出台责任清单、实施意见,细化35项重点任务。实施“三线一单”分区管控,签订《白龙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省政府出台专项《意见》支持陇南创建“两山”基地,全市“两山”基地数量类型居全省第一。

  “加码”招商引资量质齐升,“十四五”累计签约项目965个,引资1831.88亿元,到位资金1580.55亿元。创新“一案两图三单”产业链招商,成功引进礼县固城200兆瓦风电、光伏组件制造、金徽百亿生态产业园、宕昌温泉酒店等标志性项目。

  “加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落实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科技创新补助,深化产学研合作,建成省级创新平台12个,组建油橄榄、茶叶等科技创新联合体4个,进一步深化特色产业绿色优势。

  一组组实实在在的数据,一个个掷地有声的举措,折射出陇南在绿色发展之路上的铿锵步伐。

  陇南将“好生态”赋能“大发展”的答卷,书写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98.4%的湛蓝天空里,镌刻在水质100%达标的清澈江河中,跃动于森林覆盖率45.27%的连绵林海间,更融入14条产业链863.5亿元产值的澎湃动能里。

  这座肩负长江上游生态安全重任的城市,正以“绿”为笔,绘就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为西部生态脆弱地区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了鲜活的“陇南样本”。

  层峦叠翠山河醒,乘势逐绿向深行——陇南的绿色征程,未有穷期。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