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天水市秦州区:一村一品 产业多元共绘振兴图

 2025/08/18/ 14:39 来源:天水日报 记者 马凯

一村一品 产业多元共绘振兴图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马凯  

  如今,正值白芸豆飘香的季节。从秦州区大门镇王沟村到田于村,沿着“白芸豆产业线”一路望去,绿油油的豆田一望无际,藤蔓爬满了架子。田间,村民们双手翻飞,熟练地采摘着成熟的白芸豆。村道上,农用车“突突突”地穿梭不停,满载着刚摘下的豆角,一趟趟运往收购点。

  据大门镇负责人介绍,今年白芸豆长势喜人,每天至少运走30余吨,主要销往陕西、山东等地。按当前每斤2元的收购价计算,全镇千亩白芸豆预计收入可达800余万元。这丰收的景象,得益于大门镇开春就制定的发展规划。他们结合本地的山水田土条件,绘制了清晰的“产业地图”:平坦的基本农田区主要种植粮食,河川地带种植时令蔬菜,山区坡地发展中药材,重点区域点缀花卉,适宜的地方发展养殖业。方向对了,力量也凝聚到了一起。

  大门镇不仅有“豆”文章,还打起了“花”主意,将玫瑰产业作为特色来培育。在上街村的金满园种植养殖合作社,刚踏入玫瑰纯露蒸馏车间,一股浓郁醉人的花香扑鼻而来。蒸馏好的玫瑰纯露,一罐罐整齐排列,晶莹透亮,正等待外地客商上门采购。而在田于村的鲜切玫瑰产业园,则是另一番繁忙景象。大棚内,红的、粉的、黄的10多个品种的9万多株玫瑰竞相绽放,满园芬芳。工人们穿梭在花丛间,手里的小剪刀“咔嚓咔嚓”响个不停,熟练地修剪、分拣、打包,准备将鲜花送往千家万户。

  与此同时,关子镇石咀村的香蕉梨也迎来了丰收季。村边的山坡上,梨树上的果子已被采摘得所剩无几。镇上的临时交易集散地,果农们将一筐筐黄澄澄、散发着特有香气的香蕉梨运到这里。外地的大货车和本地的小贩早已排好队,讨价还价声、装车吆喝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石咀村村支书赵金帅看着这番景象高兴地说:“咱村的土地是沙土地,透气性好,适合种植香蕉梨。全村1320亩地,光香蕉梨就占320亩,几乎家家户户都种。今年收购价能卖到两元七八一斤!四川的、山东的客商,还有本地贩子,都来收购。”他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账:“小户人家,一年靠梨也能挣个两三万元;种得多的大户,三四万元的收入稳稳当当。一亩地刨去成本,净赚三万到四万元。价钱好,大家种梨的劲头更足了。”

  秦州的乡村振兴没有千篇一律,而是讲究因地制宜,为每个村子找到最适合的发展路径。天水镇的田间地头,六个“经济联盟”就像六股清澈的溪流,最终汇聚成发展的洪流。草莓小镇的名声打响了,带动周边村子种植高端水果;养殖场红红火火,让邻村的养殖户也跟着受益;连片的中药材基地,在几个村子间铺出了一条“药香致富路”……你种粮油,我搞养殖,他办加工厂,农资生产、粮蔬加工多点开花。村集体经济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发展动力越来越强劲。

  中梁镇的果园则是另一番景象。成片的苹果树绵延不绝,宛如一座座“绿色银行”。老果园经过改造焕发了新生机;撑起的防雹网像给果树戴上了“安全帽”;新建的果品交易市场让香甜的苹果不愁销路。那红彤彤的果子不仅压弯了枝头,更借着乡村旅游的东风走向了全国各地,成为乡亲们致富的“金果果”。

  牡丹镇的山坳里又开启了新篇章。金灿灿的连翘树顺着坡势铺展开来,昔日的荒坡披上了“金甲”。连翘丛中还种着樱桃、金银花,形成了一个多彩的产业矩阵,让每一寸土地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夏日的秦州,田里忙着收豆,枝头挂着硕果,坡上飘着花香。各村找对了发展路子,乡亲们干劲十足。产业兴旺了,乡村变了样,好日子就在前方。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