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8日上午,陇南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第十三届陇南乞巧女儿节新闻发布会。西和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鹃,西和县委常委、副县长傅娆,西和县副县长田小慈,共同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杜鹃:
各位媒体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首先,我谨代表中共西和县委、西和县人民政府,向莅临现场的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陇南以及西和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事业进步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2025年第十三届陇南乞巧女儿节以“相遇陇南·情定乞巧”为主题,将于8月22日至8月29日(农历六月二十九至七月初七)在陇南市西和县举办,现将有关情况作以简要介绍。
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端,地处西秦岭南侧、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境内仰韶文化、寺洼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遗址星罗棋布,伏羲文化、仇池文化、先秦文化、乞巧文化交相辉映,仇池山挺拔雄奇,晚霞湖风光旖旎,云华山一山独秀,八峰崖群峰叠翠,是享誉全国的“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和“中国半夏之乡”。
近年来,西和县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紧盯中央决策部署,深度贯彻落实省委“四强行动”“七地一屏一通道”和市委建设“三城五地”、推进“十大行动”“产业四提”等工作安排,科学决策、实事求是,跳起摸高、加压奋进,全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文旅融合方面,我们积极融入“丝绸之路文化带”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紧盯游客沉浸式体验需求,依托县内两个4A级旅游景区,加力构建“大景区+全域乡村游”发展格局,着力提升游客的情绪性价值、认知性价值。
陇南乞巧女儿节,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民俗节日之一,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是秦文化的宝贵遗产,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2006年10月,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008年6月,西和乞巧节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12月,因独具魅力的乞巧民俗活动,西和县被文旅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千年乞巧情,纯真女儿梦。西和乞巧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穿越浩瀚的历史长河,千年传承久盛不衰,每年从农历七月初一前夜开始至七月初七深夜结束,长达七天八夜,共有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程式完整、情感真挚,承载着女性对聪慧、灵巧、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向往,是集信仰崇拜、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女儿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始终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乞巧文化,打造特色节会品牌,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自2006年开始,在国家有关部委和省直相关厅局的关心指导下,连续举办了十二届陇南乞巧女儿节,有力推动了乞巧文化活态化传承、生产性保护、融合式发展。
本届乞巧女儿节将陆续开展启动仪式暨“我们的节日·七夕”集体婚礼、招商引资网络推介、民间乞巧暨非遗节目展演、特色产品展销暨消费品以旧换新促销、短视频微短剧赋能文旅大赛、西北戏曲荟萃展演、乞巧民俗文化艺术展及文学摄影采风,全民健身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八项系列活动,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呈现乞巧文化的时代魅力。
目前各项活动已筹备就绪,在此,诚挚邀请各方朋友来西和县参加第十三届陇南乞巧女儿节,感受新时代陇南的发展变化,领略乞巧之乡的独特魅力。

记者:陇南乞巧女儿节作为极具地域特色与深厚文化底蕴的节庆活动,一直备受各界关注。今年即将举办的第十三届陇南乞巧女儿节相较于往年,有哪些特色和亮点?另外,请介绍一下节会筹备情况。

傅娆:
感谢您的提问,也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陇南乞巧女儿节的关注。
“西和乞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陇南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它历经千年传承,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如今已成为全方位展示陇南地域文化、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窗口。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第十三届陇南乞巧女儿节在主题、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新的突破,特色鲜明、亮点纷呈。
一是节会主题鲜明突出,缔结文化和情感纽带。本届女儿节以“相遇陇南·情定乞巧”为主题。这一主题极具创意与深意,“相遇”充满了浪漫的遐想与无限的期待,吸引人们走进陇南,探寻这片土地的奥秘,感受乞巧文化的魅力;“情定”则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寄托,让每一个参与节会的人都能在与陇南的邂逅、与乞巧文化的交融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归属感。这一主题将文化与个体、传统与当代紧密相连,让整个节会围绕“相遇”与“情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特别是,今年将集体婚礼作为主要活动,更是在保留乞巧女儿节文化精髓的同时,融入了现代人们对幸福婚姻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别样光彩,成为本届节会区别于以往的独特标志。
二是启动仪式突破创新,融合传统与时代精神。乞巧女儿节的核心内涵是女性追求心灵手巧和智慧、向往幸福美满生活,这与抵制高额彩礼、推进移风易俗的理念相吻合。基于此,我们紧扣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将举办“我们的节日·七夕”集体婚礼,并将之作为启动仪式上的主要活动,堪称创新亮点。我们在全市范围内邀请了100对新婚佳人,将“乞巧元素”与“移风易俗”巧妙结合,将打造一场沉浸式、情景式的特色集体婚礼。新人的形象设计融入了乞巧文化元素,婚礼仪式的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乞巧文化的韵味,既让婚礼充满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让乞巧文化在浪漫氛围中焕发新的活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场集体婚礼,我们向全社会倡导抵制高额彩礼、拒绝铺张浪费的婚俗新风,为乞巧文化注入鲜明的时代内涵,让“情定”不仅是新人之间的承诺,更是对健康婚俗和美好文化的认同与坚守,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碰撞、文化与情感的深度交融。
三是系列活动多元丰富,拓展参与和影响维度。除了启动仪式上的集体婚礼,我们还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组织招商引资网络推介活动,为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搭建平台;开展民间乞巧文化传承暨乡村旅游活动,让游客深入体验乞巧文化与乡村风情;举办特色产品展销暨消费品以旧换新促销活动,既展示陇南特色,又惠及民众;还有短视频微短剧赋能文旅活动,借助新媒体宣传陇南;西北戏曲荟萃展演,汇聚各地戏曲精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乞巧民俗文化艺术展及《陇南乞巧》杂志文学摄影采风活动,全方位展现乞巧文化艺术魅力;还有全民健身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倡导健康生活理念。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拓展节会参与面和影响力,充分展示非遗独特魅力,多维度宣传推介陇南,展现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开放形象。
在节会筹备方面,我们坚持“节俭办会”原则,高标准谋划、高水平推进各项工作,着力加强安全保障,提升服务质量,为广大游客和各方朋友营造放心、安心、舒心的节会环境。目前,各项筹备工作已全部就绪。
我们诚挚邀请各位媒体朋友相约美丽西和,也希望大家用镜头和笔触记录节会精彩瞬间,让更多人了解陇南、走进西和。

记者:陇南乞巧女儿节已成功举办十二届,每届都取得了显著成效,而乞巧文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请问,在后续工作中,针对乞巧文化的传承发展是否有系统的规划或新的探索?

田小慈:
非常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近年来,我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传承发展、合理利用、创新赋能、多元融合”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非遗传承保护。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这为我们进一步抓好乞巧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指明了方向。在后续工作中,我们将在以下三个方面持续用力:
一是强化“学术筑基+活态传承”双轮驱动,筑牢乞巧文化根基。我们将持续以学术研究为支撑,对乞巧文化开展更为深入、全面的探究,剖析其内涵演变与传承路径,使其在新时代彰显出更加独特的时代价值;同时,计划实施“百名学者访巧乡”活动,深入村落追踪传承脉络,形成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乞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在活态传承上,创新推行“非遗传承+义务教育”模式,编写《乞巧文化少儿读本》,在有乞巧传统的乡镇中小学校开设乞巧研修、歌谣传唱等兴趣课程,培育“小小巧娘”群体;建立“传承人孵化基地”,对现有182名省级、市级、县级乞巧文化传承人实施“传帮带”计划,争取再培养20名青年尤其是大学生作为传承人,确保技艺不落空。
二是深化“文旅融合+业态创新”多维赋能,激活乞巧文化活力。以晚霞湖乞巧文化核心区为枢纽,串联云华山祈福体验带、仇池山民俗研学带、西汉水非遗走廊带,倾力打造集乞巧文化展示、民俗传承、生态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一核三带”文旅融合示范区和综合性乞巧文化体验传承区。同时,开发“七日乞巧沉浸式体验营”,打造民俗体验村落,复原传统的乞巧活动场景,让游客参与从“坐巧”到“送巧”的完整仪式,在传承人指导下制作巧芽、刺绣,夜间参与“巧娘对歌”实景演出。另外,我们将同步推进“乞巧+”业态创新,开发“巧娘手作”系列文创产品,将刺绣、乞巧元素融入服饰、家居用品;打造“乞巧主题民宿集群”,推出“乞巧主题研学”路线、“乞巧美食地图”等活动,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招商引资等结合起来,让非遗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让乞巧文化可感可触。
三是构建“数字传播+品牌输出”立体矩阵,扩大乞巧文化影响。强化非遗与科技融合,建设高标准的乞巧文化民俗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生动展示乞巧文化的发展历程、传统技艺;实施“乞巧文化数字化传播工程”,在短视频平台推出“云游巧乡”系列直播,拓展乞巧文化传播渠道,进一步提高影响力。在品牌输出上,打造更多以“乞巧情”为主题的精品剧目,深入挖掘乞巧文化中的爱情故事、女性智慧、民俗风情等元素,创作更多如舞台剧、实景剧、音乐剧等形式多样的文艺作品,组织驻场演出、实景演出,让这一文化IP走向更为广阔的舞台。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6月25日国网陇南供电公司“以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 聚焦打造‘五个新陇南’目标任务”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
- 2025年06月25日陇南市禁毒工作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
- 2025年05月15日“5·15”陇南公安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工作成效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
- 2025年05月15日2025年陇南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第一次例行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