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强产业 精准帮扶促增收
——省农科院专家深入积石山开展科技服务

“陇青1号”机收现场。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八月的积石山,专家的讲解声、农机轰鸣声、农户问答声交织在中药材育苗田和青稞示范基地,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与啤酒原料研究所和临夏州、积石山县农技推广中心的专家们,带着技术扎根田间,举办一场场培训课,把科学种田的技术传授给农户。
一粒种子两头甜
走进积石山县大河家镇梅坡村的青稞示范基地,金黄色的青稞田里,收割机“突突”地穿行,整齐切断青稞秆,籽粒顺着传送带落入仓中,留下的秸秆被粉碎打包成草料。
田埂上,省农科院经济作物与啤酒原料研究所副研究员包奇军被当地村民和种植大户团团围住,他熟练地捏起一穗青稞说:“这就是‘陇青1号’,也是咱旱作区的黄金作物,茎秆坚韧抗倒伏,灌浆后能自然弯曲便于机收。”
村民丁洒力海挤在人群中,今年他在专家指导下种了7亩“陇青1号”,丰收在望。“听专家的话,错不了!今年种的新品种,比普通春小麦每亩多打50多斤粮!”他指着自家地块说,“干草喂羊,籽粒换钱,这叫两头赚!”
“‘陇青1号’能抗旱抗倒,秘密就藏在地面下!”拿起一颗由省农科院专家团队于2004年自主选育的金种子,包奇军解释道,该品种具有抗倒伏高产、粮饲双优的特性,穗茎节长、弹性好,叶片开张让阳光直达苗根,成穗率高,2024年获得品种权。更可贵的是,该品种籽粒富含超过10%的粗蛋白和5.68%的β-葡聚糖——被誉为“软黄金”的健康元素。
“今年春季干旱,普通青稞抽穗艰难,‘陇青1号’依然穗子齐整!你看这饱满度,比普通青稞千粒重多3克。”包奇军捡起一把刚割下的青稞穗,掰下几粒籽粒说。经检测,“陇青1号”粗纤维3.02%,粗蛋白10.2%,秸秆蛋白含量高,比普通饲草营养价值高,农户种了既能卖粮,又能发展牛羊养殖,让两头都增收。
正说着,收割机卸粮了,金黄的籽粒流进麻袋。丁洒力海伸手抓了一把,颗粒饱满,他举起来给大家看:“这就是科技的力量!以前种庄稼靠天,现在靠技术,心里踏实!”
科技服务中药材产业
在大河家镇克新民村中药材育苗基地,30亩黄芪、党参嫩苗梢尖依然有丝丝焦黄——这是前期旱情烙下的“伤疤”。面对药农们紧锁的眉头,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所长王国祥研究员带着专家走进黄芪育苗垄沟,指尖捏起一株幼苗说:“今年旱情对喜湿的黄芪、党参育苗来说是道坎,你看这片苗,根系浅、叶子卷,是‘渴’了!”
积石山县青丰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董海平说:“这30亩黄芪、党参苗本应能移栽300亩大田,今年旱情严重,出苗不是很理想。往年这时候,苗能长到一拃高,今年旱得厉害,刚出苗时我都愁得睡不着。”董海平记忆犹新,几个月来,专家们多次前来现场,扒土看墒,翻叶查情,最后指导他使用“中耕培肥+叶面喷肥”这剂良方,“按专家说的法子管了一个多月,苗情基本稳了,1亩地的苗移栽10亩大田没问题。”
面对一旁纷纷仔细咨询的药农们,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宏霞说:“这土块旱得板结了,中耕能让雨水渗得深,还能减少蒸发。再喷叶面肥,相当于给苗‘输液’,叶子能直接吸收养分,抗旱性就强了。”
“种子种苗是中药材的‘根脉’,我们在积石山建立中药材农科小院,就是要大力推广育苗技术,哪怕遇着特殊年份,科技也能托住这根脉。”王国祥望着连片的育苗田肯定地说。
全产业链提质升级
专家们播撒的不仅是技术,而是产业升级的种子。大河家镇的培训现场,专家团队递出一份沉甸甸的“技术手册”。
“我们要串起的,是一条提质增效的链条!”王国祥说,“第一步调结构,药材标准化育好苗,青稞推粮饲双高品种‘陇青1号’;第二步全程技护,从种到收有保障;第三步延链条,药材初加工升值,青稞籽做副食产品、秸秆成饲草,产业增值农民增收。”
积石山县青丰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育苗基地旁,崭新的晾棚里挂着几包试加工的黄芪饮片。“育苗只是起点,专家后续还要教切片、烘干。”董海平指着棚里的温度计说,“烘干定在60摄氏度,现在按标准,药效颜色都好得多。”
丁洒力海也算起了增收账:“籽粒卖粮,秸秆喂羊,精选的还能育新种换钱。”“前几天我家青稞有点叶斑病,拍照片发微信群里,包老师半小时就回了,按他说的办法喷了,问题就解决了。”这种“科研+推广+产业”的联动,正在积石山慢慢铺开,农户遇到问题,打个电话或去农科小院找,随时能找到人。
田埂上,处处传来专家和农户的笑声。在科技的助力下,一幅产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新图景,正在积石山的梁峁沟壑间徐徐展开。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8月20日省农科院小麦育种专家鲁清林——为粮食安全培育金色种子
- 2025年07月24日省农科院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研究生培养基地揭牌
- 2025年07月23日科技赋能藜麦产业发展——省农科院在东乡县开展藜麦杂交育种试验见闻
- 2025年04月11日【乡村·新聚焦】寒旱农业区的蝶变——甘肃省农科院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助力“一县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