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当:共享食堂里的民生温度
陇南日报通讯员 张小静
中午11时30分,两当宾馆院内的共享食堂蒸腾的热气随着饭菜香涌了出来。退休教师赵宝凤在窗口前笑着念叨:“一碗扯面8元,一根玉米才1元钱,真的很实惠!”8月19日,由两当宾馆打造的共享食堂正式营业,20余种菜品、从0.5元的馒头到5元的莲藕排骨汤,既拴住了食客的胃,更以“共享”之名,打开了县域公共服务的一扇新窗。
“原本以为是宾馆的配套餐厅,没想到咱普通老百姓也能共享这种便利。”在两当工作的外地青年高浩东端着餐盘,指着墙上的价目表算起了伙食账:“以前,中午在外面吃碗面得十几元,这儿不到十元就能吃饱吃好,还能喝到免费的紫菜蛋花汤,太实惠啦!”
这份“实惠”背后,蕴含着两当对公共服务普惠性的思考。
共享食堂筹备之初,两当宾馆做足了调研:走访社区时发现,独居老人常因“做饭不方便”而凑合着吃;对接商户时得知,游客反映景区周边餐饮选择少;在与两当工作的外地年轻人聊天时了解到,他们工作繁忙没时间做饭时,不容易找到物美价廉的餐馆。“既然大家都有需求,不如把宾馆的餐饮资源‘拆解开’,变成面向全域的共享服务。”两当宾馆负责人宋丽琼介绍,食堂特意压低利润空间,对馒头、米饭等基础主食实行“成本价供应”,对紫菜蛋花汤等汤品直接免费,就是要让“共享”不只是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人人可及还得实惠”。
开业首日的场景印证了这份考量:窗口前既有抱着孩子的年轻父母,也有拄着拐杖的老人;既有穿着工装的环卫工人,也有在机关单位工作的外地干部。这个120平方米的空间,就是两当县在优化“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实践的一个缩影。
傍晚时分,共享食堂的灯光还亮着。保洁刘姐收拾着餐桌:“我在宾馆做保洁,以前,中午得自己带饭,现在食堂管饭,我也可以专心工作了。”这抹暖意在两当并非孤例——近年来,两当陆续推出“工会驿站”“爱心托管”“医疗义诊”等便民举措,把闲置资源变成民生服务的“补给站”,而共享食堂,正是这一系列“共享服务”的延伸。
有人说,评判一个地方的发展成效,要看它如何对待“一餐一饭”等小事。在两当,从“全域有机”守护生态底色,到红色传承凝聚精神力量,再到建成共享食堂解决民生实事等深度创新,其实都在解答群众最关注的问题:如何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民生!
或许,这就是共享食堂开办成功最朴素的初衷:它不在宏大的标语里,而在0.5元的馒头里,在免费的紫菜蛋花汤里,在每个食客满足的笑容里。
这既是两当惠民生的“暖心”“暖胃”工程,也是县域发展最扎实的底气。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7月01日两当县泰山乡:冷水鱼产业绘就富民新图景
- 2025年06月23日两当:“智慧+”医保体系让群众有“医”靠
- 2025年06月09日【摄影】两当县左家乡 “菌业联盟” 强村富民
- 2025年04月29日两当:榆黄蘑为群众撑起“黄金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