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理论】多措并举提升文化的育人功能

 2025/08/29/ 08:3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刘利

多措并举提升文化的育人功能

  刘利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重要经验。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不断创新思路、完善举措,让优秀文化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心灵,引导人们坚定文化自信,提升精神境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在内容体系上求“精”。文化育人,内容是核心。只有确保文化内容的先进性、时代性和系统性,才能为育人工作提供坚实支撑。要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育人的深厚根基,需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人们在循序渐进中感受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要深化红色文化的时代阐释。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红色基因,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要通过系统化梳理、学术化阐释、大众化传播,让红色文化从历史深处走进现实生活,引导人们从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中汲取精神力量,传承红色血脉,厚植家国情怀。要强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的主流,反映着时代发展的方向。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及时总结提炼新时代的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引导人们在感受时代进步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在传播方式上求“新”。文化育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只有不断创新传播载体和方式,才能让优秀文化突破时空限制,真正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推动文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课堂是文化育人的主阵地,要将文化育人目标有机融入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体系,不仅在新文科等学科中强化文化渗透,还要在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等学科中挖掘文化内涵,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打造浸润式文化环境。环境具有无声的育人力量,要着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文化育人环境。在社区,可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广场等场所,设置文化宣传角、道德模范展示区,让居民在休闲生活中受到熏陶;在乡村,可通过修缮村史馆、保护传统民居、传承乡土习俗,让乡村文化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流淌,滋养乡风文明。善用新媒体技术拓展育人渠道。当前,数字技术正深刻改变着文化传播方式,要主动适应这一趋势,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文化育人平台。

  在覆盖范围上求“广”。文化育人需要阵地支撑,只有构建遍布城乡、覆盖各群体的阵地网络,才能让文化育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提升公共文化场馆的育人功能。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平台,要从“重展示”向“重教育”转变,完善教育服务功能。激活基层文化阵地的育人作用。基层是文化育人的“最后一公里”,要着力建强社区、乡村的文化阵地。在社区,可依托文化活动室、邻里中心等,开展邻里文化节、家庭文化展、道德讲堂等活动,将文化育人融入社区治理;在乡村,可通过建设农家书屋、乡村大舞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村民开展自编自演的文艺活动,传承乡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让文化育人在基层落地生根。打造校园文化育人主阵地。学校是文化育人的关键场所,要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提升文化素养,形成“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校园文化生态。

  在协同机制上求“优”。文化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形成合力,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育人生态。健全党委领导、多方协同的工作机制。要强化党委对文化育人工作的领导,明确宣传、教育、文化、民政等部门的职责,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具体负责、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建立定期会商机制,统筹协调文化资源整合、活动开展、队伍建设等工作,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确保文化育人工作有序推进。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家庭、学校、社会是文化育人的三大支柱,需构建紧密衔接的育人链条,形成“学校引导、家庭融入、社会支撑”的协同育人模式。加强文化育人队伍建设。要培养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热爱文化事业的育人队伍。在学校,要加强教师的文化素养培训,让教师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在公共文化场馆,培养专业的教育讲解员、活动组织者,提升服务水平;聘请文化学者、艺术家、道德模范等担任校外辅导员,补充专业力量;培育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文化育人服务,形成多元化的育人队伍体系。

  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