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理论】向世界讲好甘肃故事

 2025/08/29/ 08:38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杨晖

向世界讲好甘肃故事

  杨晖

  甘肃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自古便是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重要区域,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关键节点。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丰富素材,既彰显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也映射中国自立自强、开放发展的历史进程,更成为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特质的鲜活案例。讲好甘肃故事,既是地方文化传播的使命,更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一环。

  做好外宣翻译。翻译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工作,通过准确传神的译介,让世界更好认识新时代的中国,对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意义重大。翻译不仅要“准确传神”——忠实传达原作思想与语言风格,更需“融通中外”——保留文化特色的同时兼顾海外受众的接受习惯与认知方式。唯有如此,翻译才能真正发挥桥梁作用,让中国故事更具感染力与传播力。因此,讲好甘肃故事,必须坚持“准确传神,融通中外”理念,打造兼具文化深度与国际表达力的传播内容,让世界更好了解甘肃、认识中国、感知中华文明。

  大力培养人才。当前,国际传播与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快速迭代。新传播格局下,需协同优化人才结构,积极探索区域与国别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外语及国际传播人才的复合型协同培养路径,强化跨学科综合能力。尤其在信息技术深度嵌入传播实践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开发应用,已成为重构全球传播格局的重要契机,复合型人才将是国际传播的关键力量。我们需进一步完善相关学科专业布局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国外话语体系、受众认知习惯和文化背景的研究与教育,着力培养政治素质过硬、专业能力精湛、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一专多能外宣人才。

  重视学理支撑。讲好甘肃故事,既需深厚的文化资源支撑,也离不开前沿科学研究体系赋能。我们要持续强化科研投入,为国际传播实践筑牢学理根基。深化传播规律研究,推动传播学与政治学、语言学、国际关系等学科深度融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加强国别与区域研究,深入剖析目标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政治制度、受众心理及信息接受习惯,为精准开展国际传播提供依据。发力数智技术创新研究,以技术突破驱动传播创新,推动传播内容、形式、渠道智能化转型,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推进高端智库建设,围绕国家对外传播需求,统筹人才与科研资源,促进学科交叉与智库协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播研究机构,增强对国际传播政策的研究与支撑能力。

  加大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赋能国际传播创新。当前,数据已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驱动要素,推动用户分析与内容生产向数据驱动转型,前瞻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成为提升国际传播竞争力的关键力量。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虽在重塑语言服务模式、提升翻译效率方面作用显著,但仍需依托人工后期编辑,确保语言质量、文化适配与传播效果。未来需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的互补优势,加速实现传播流程提质增效。以技术精准化推动传播精准化。精准传播是复杂系统工程,技术手段是核心突破口。应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工具,深度挖掘目标受众的基本特征与信息接收偏好,构建精细化用户画像,制定针对性传播策略,推动甘肃故事实现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调整、分众化呈现,切实提升传播的有效性与抵达力。

  建立情感链接。以共情传播重塑情感链接,增强甘肃故事的情感穿透力。立足甘肃地域文化的情感内核,注重从海外受众的兴趣点、情感点、价值观入手,构建能够引发共情的叙事结构和话语体系。通过与受众建立共在关系,传递共通情感,推动传播策略在理性说服的基础上增加感性共鸣,实现跨文化认同的有效链接,提升甘肃故事的亲和力。

  创新表达方式。以多模态创新强化表达方式,拓展甘肃故事的全球传播力。在短视频平台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全球传播生态日益向视频化、可视化、多模态方向演进。甘肃故事的传播需打破传统图文叙述的单一表达形式,主动适应“全息媒体”趋势,构建图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介融合呈现的立体传播体系,打造内容立体、形式丰富、传播路径多样的国际传播新格局。

  作者为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