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漳县:庭院“方寸地”激活乡村振兴“大动能”

 2025/09/05/ 08:49 来源:定西日报 通讯员 李志斌 魏彩云

漳县:庭院“方寸地”激活乡村振兴“大动能”

  新定西·定西日报通讯员 李志斌 魏彩云

  2023年“庭院经济”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明确提出“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庭院虽小,却带来无限商机。在漳县新寺镇,“庭院经济”激活乡村闲置资源,让小小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勾勒出了一幅“美了村庄、活了资源、富了口袋”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近日,走进青山环抱的漳县新寺镇马门村,村民潘随儿的庭院里一派生机勃勃。院墙边的遮阳网下面,一簇簇淫羊藿长势正旺,翠绿的叶片在阳光下透着光泽。潘随儿指着园子里的淫羊藿笑着说:“以前院子里就种些普通花草,没啥实际收益。这淫羊藿种在庭院里不占太多地方,日常管护也不算复杂,按时浇水、施肥就行,家门口种植浇水也方便。”

  漳县新寺镇马门村村民潘随儿说:“我现在年龄大了,出去打工也找不到活干,现在在家里的园子里种了点淫羊藿,一年收益一万到两万元,地里的农活也不耽误,真的太好了。”

  在青瓦寺村,苏富荣经营的农家乐每到饭点就格外热闹。他和妻子分工协作,一个掌勺炒菜,一个招呼客人,忙得有条不紊。“淡季每天能有三四桌客人,旅游旺季的时候能有十余桌,客源一直比较稳定。”苏富荣介绍道。

  曾经在贵清山镇开农家乐的他,是漳县最早涉足这一行的创业者,后来看准青瓦寺村毗邻贵清山、贵清山植物园两大景区的区位优势,他把自家的老院子改造成农家乐,把店迁到青瓦寺村,生意愈发红火。

  苏富荣的农家乐里有一面挂满老旧农耕物件的土墙格外醒目——这是他耗时十多年收集布置的特色景观,现在成了一面民俗文化观赏墙。墙旁的四间包厢门口,摆放着他亲手雕刻的根雕和收集的奇石,游客们在赏景中用餐,别有一番趣味。

  据苏富荣介绍,根雕创作与奇石收集是他的另一项重要增收产业。在他的工作室里,形态各异的根雕作品令人称奇,有的形如长寿老翁,憨态可掬;有的状如敦煌飞天,栩栩如生。

  “二十多年前看到山间那些形状奇特的木材,就萌生了创作根雕的想法。”苏富荣回忆道,经过多年摸索钻研,根雕早已成了他相伴一生的爱好。“这些根雕的原料从其他地方运来后就放在院子里,也不占地方,经我雕琢打磨,每件成品售卖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成了游客争相选购的‘香饽饽’。”

  “我平时爱好根雕,已经做了二十多年了。同时,利用家门口的旅游资源开办农家乐,守着院子既能搞创作,还能给农家乐添点特色。我也一直喜欢收藏,这面农耕文化墙是我慢慢积攒起来的,游客来吃饭,既可以观赏当地的农耕文化,还能把看上的根雕带回家,发展多种庭院经济,一年下来收入还不错。”仙人居民俗院老板苏富荣说。

  近年来,漳县新寺镇积极引导群众发展庭院经济,结合地域特色,引导6个村121户群众,充分利用户内资源,发展淫羊藿种植、麦芽糖加工、盆景制作、豆腐加工、麦麸醋酿制等小作坊生产。

  如今的漳县新寺镇,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庭院经济的行列。从一株药材到一件工艺品,从一桌农家饭到一条产业链,小小的庭院承载着村民的致富梦,真正让“小空间”释放“大效益”。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