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守护根脉 传承文明 ——天水伏羲庙持续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战略高地

 2025/09/11/ 08:24 来源:天水日报 记者 马凯 见习记者 邓妍

  服务优化 体验“优”起来

  伏羲庙新落成的游客服务中心内,通透敞亮的大厅秩序井然。6个人工售票窗口与2台自助售票机前,游客从容排队,无拥挤现象。

  来自西安的李女士刚为孩子取完门票,她欣慰地说:“一直想来天水伏羲庙,没想到设施这么人性化,带孩子来特别轻松安心。”

  便民设施持续完善:母婴室配齐防滑地垫、温奶器等;医务室备有急救设备与常用药品;17组智能寄存柜解行李之忧,多语种窗口服务国际游客。此外,80米参观道路拓展、5座旅游厕所改造、60套休息座椅增设及28处智能讲解点、33处标识更新,构成贴心的“第三道风景”。

  “新游客服务中心6月启用后,服务内容日趋完善。”市博物馆馆长刘玉璞表示,这些改善直接带动游客满意度提升。截至今年8月底,伏羲庙与博物馆游客接待量分别达96.1万人次和102万人次,同比增长10%。

  硬件提升的同时,文化传播同步创新。讲解员孟莹告诉记者:“我们修订3000余字讲解词,推出8期‘文博数字人’讲解视频及3个云展览,浏览量超10万;研发30节社教课程、编写2册研学读本,开展150余场活动,惠及2万余人次体验伏羲文化。”

  “没想到除了参观古迹,还能通过这么多新颖的方式了解伏羲文化。”李女士带着孩子在数字互动屏前体验,“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被点燃,比课本知识生动多了。”

  孟莹表示:“我们正在制作《大哉羲皇》数字影片,未来将长期播放,让每位游客感受伏羲文化魅力,让千年文明焕发新生。”

  多方聚力 成果“显”出来

  伏羲庙的变化静水深流,处处可见。公祭伏羲大典庄重举行,千年祭祀传统在肃穆钟声中焕发新生。

  文化传播持续拓宽,六场原创展览次第推出:《秦与戎——天水地区秦戎文化展》跻身国家文物局推介项目,《微笑千年——天水地区北魏佛造像艺术展》获省级优胜奖;铜镜专题展赴青海、伏羲功绩展亮相武威,馆藏珍品更首度赴法,在吉美博物馆讲述东方文明。

  学术深耕不停步,围绕碑刻与汉晋文化的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将伏羲文化推向世界学界;三本专著即将出版,十余篇论文刊发,专家走进高校、机关,讲述伏羲文明的天水篇章。

  项目建设稳扎稳打,投入275万余元完成东西牌坊加固、数字文物墙建设、AI小程序开发及古民居渗水监测、古树消险等,同步提升游客系统、焕新专题展,朝着5A级景区与国家卓越博物馆的愿景踏实迈进。

  人才是传承的根基。馆方修订激励制度,强化培训外派与竞赛:三名修复师技艺夺魁,六名讲解员市级赛获奖,小讲解员摘得省级二等奖并获评“如意甘肃推介官”;工作人员赴敦煌、故宫交流,深化校馆协作,为传承注入活力。

  这一切如细雨汇流,静默而坚定地书写着伏羲庙的新篇章,虽无喧哗,却足够铿锵。

  立足新阶段,天水市博物馆已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脉络——以伏羲庙为核心,衔接卦台山、龙马洞等伏羲文化遗存,构建了一条贯穿历史的始祖文化廊道,全力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系统建立伏羲文化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持续打造世界伏羲文化中心、全球华人寻根祭祖中心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战略高地。

  “我们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让祖先的智慧与创造持续激励后人,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刘玉璞馆长表示,“这是我们必须扛起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伏羲庙静静伫立,千年古柏枝叶簌簌,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对文明的守护与传承。祖先的智慧与创造,不仅属于过去,更应照亮未来,永励后人。这条路虽然很长,但它正以一种沉静而坚定的姿态,融入现代的血脉,继续被书写。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