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泾川:苹果园里的丰收答卷

 2025/09/15/ 15:45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 郭佳玥

苹果园里的丰收答卷

  □记者 郭佳玥 文/图

  金秋九月,黄土高原上天高云淡。驱车行驶在泾川县的乡间道路上,连片的苹果园映入眼帘,红彤彤的苹果压弯了枝头,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果香。田间地头,果农们忙着采摘、分拣、装箱,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早晨七点,高平镇铁佛村的果园里已经人影攒动。果农们趁着晨露未干,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今年是个好年景,果子个头大、色泽好,糖度也高。”铁佛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王科平站在果园高处,望着连绵的苹果园,脸上洋溢着笑容。他身后,2765亩苹果园铺展开来,蔚为壮观。

  王科平介绍,铁佛村采取“集中建园栽植,分户管理”的模式,将430多户果农组织起来,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销售,解决了单家独户难以应对市场风险的问题。

  “今年的苹果最少每斤能卖到4.2元,就连落果都能卖到1元钱。”王科平弯腰捡起一个落果向记者展示,“别看这些果子品相不太好,但都是纯天然的好苹果,加工成果汁、果酱很受欢迎,一点都不浪费。”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丰产园亩产达到5000斤以上,按照保底价计算,亩产值超过2万元。

  “这比过去农户自己散种强多了,那时候价格被客商压得低,一年辛苦下来赚不了几个钱。”

  正在果园里忙碌的果农李大爷插话道:“加入合作社后,苹果不愁卖了,价格也有保障。我家的8亩果园,去年收入了近10万元,今年长得更好,收入还能更高。”

  离开铁佛村,记者来到泾川县的绿源果业有限公司。宽敞的厂区内,工人们正忙着将苹果进行分拣、包装、入库,一派繁忙景象。

  公司董事长何存林带着记者参观了他的果品贮藏库。“公司总储存能力达1万吨,不仅自己收购苹果,还为果农和客商提供存储服务。一斤苹果存储费两毛钱,看起来不多,但总量大了,一年存储费收入就有300多万元。”何存林告诉记者,冷链存储实现了错峰销售,延长了苹果的销售期,避免了集中上市导致的价格下跌,既能稳定市场供应,又能增加收入。

  “我们这的苹果品质好,在市场上很受欢迎,特别是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何存林拿起一个苹果向记者展示,“你看这苹果,全红、高桩、果形正、糖度高,口感脆甜,市场上能卖到好价钱。”

  在分拣车间,十余名工人正坐在流水线旁,仔细挑选着苹果,按照大小、色泽、品质进行分类。车间一角,已经包装好的苹果堆积如山,准备发往南方市场。

  正在流水线上工作的张大姐告诉记者,她家就在附近村子,来这里工作已经三年了。“一天能挣80多元,还不耽误照顾家里和接送孩子上学,比出去打工强多了。”

  何存林表示,公司不仅带动了周边苹果种植业的发展,还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一年光发工资就要五十多万,分拣、搬运、装箱都需要人手,忙的时候要雇100多人。”

  13日下午,记者来到飞云镇飞云村,连片的果园里一派繁忙景象。果农们架着梯子,小心翼翼地采摘着苹果,一旁的工人们正在分拣、装箱。

  飞云村果农康小明正在采摘苹果。“今年天气好,苹果长得不错,价格也比去年高。你看这果子,又大又红,客商看了都抢着要。”康小明抹了把汗,脸上洋溢着笑容。

  他告诉记者,种植苹果虽然辛苦,但收入一年比一年好。“我家有10亩苹果树,今年栽植了4亩矮化密植园,品种是嘎啦。其他的6亩是乔化园,都是富士,今年套袋6万个,预计能收入12万元。”

  记者从泾川县果业局了解到,近年来,泾川县以现代矮化密植示范园为发展重点,按照“乔化护园抓提质、矮化增量扩规模、整县强果延链条”的发展思路,通过重茬建园、插空补植等方式,新建矮砧密植苹果园1.8万亩,配套立架滴灌设施1.6万亩,引进栽植维纳斯黄金、瑞雪、红思尼克、烟富优系、众成系列等30多个新优品种,逐步形成了“早中晚熟错峰、红黄绿色搭配”的种植体系,全县果园面积稳定在18万亩。2021年注册“泾川苹果”地理商标,企业使用“富原红”“菁甄金果”“泾水河畔”“存林果业”等商标品牌,其中“富原红”“泾水河畔”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随着品牌建设不断推进和市场开拓力度加大,“泾川苹果”正走出甘肃,走向全国,成为一张闪亮的地域名片。

  泾川县的苹果产业,正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通过合作社抱团发展、果库错峰销售、果农精心管理,这条苹果产业链上的每一个人都在享受着丰收带来的喜悦,也在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着更加美好的生活。

  在这个丰收的季节,泾川县的果农们忙碌而充实。红彤彤的苹果,不仅染红了黄土高原的秋天,也带来了红火火的好日子。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