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遗憾 总是坚守

礼县四角坪遗址出土的云纹瓦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乐凯
“秦文化的特质是踏实坚韧、注重实效,这是秦人最终成就统一大业的内在动因。”侯红伟说,这种特质支撑秦人在西陲扎根、扩张,在商鞅变法时将务实精神推向极致,建立了高效的国家机器。
从事秦文化考古的侯红伟们,也特别“务实”——以四角坪遗址发掘为例,每天清晨七八点,他们便在四格子山山顶布设探方、清理土层、辨别遗迹、记录数据,全程俯身泥土,直至日暮收工。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条“寻秦”之路,宛若秦人西迁陇右、西陲创业、崛起关陇、实现统一的创业历程,并不容易。
寻秦路远,归家路长。
有一年,侯红伟在考古工地坚守了270多天,风吹日晒让他模样大变。回到家,幼小的孩子怔怔地望着黝黑粗糙、胡子拉碴的他,没认出这是自己天天嘴里念叨的爸爸。咫尺之间,父女二人,竟成了彼此最熟悉的陌生人,他们僵在原地,谁也没敢上前。
对妻儿的亏欠感,始终萦绕在侯红伟心头,甚至孩子出生,他都不在妻子身边……那些错失的重要时刻,化作无法弥补的遗憾。
侯红伟动摇过,尤其是错失见父亲最后一面之时。那是清水李崖遗址发掘最紧要的关头,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早期秦文化与西戎文化考古”项目组组长赵化成几次催促他回家,可他想着父亲病情稳定,手里的工作又千头万绪,于是一拖再拖……“最终,是妻子替我尽了最后的孝道。”
“母亲只要在电视上看到我介绍考古成果,就会自豪地说,‘你选考古果然没错’,也会为在外奔波的我牵肠挂肚,反复叮嘱我保重身体、好好工作。”难回的家,成了侯红伟心底最深的惦念。有时候他也会想,自己既未能承欢膝下,也不曾病榻侍奉,那么作出的选择,以及无尽的忙碌,究竟换来了什么?
侯红伟的迷茫和痛苦,是每一个考古人都曾面对的。又靠什么挺下来?他说了四个字——职业坚守。如何理解职业坚守?或许,就是在迷茫、倦怠、孤独、遗憾面前,依旧追求一丝不苟,依旧做到精益求精。
“工作是永远干不完的,但只要干起来,还是希望能把它干好。因为,我选择了这份工作。”侯红伟想,做出任何选择,都会有遗憾,可人生不就是在一个又一个遗憾中度过的吗?“有了遗憾,我们尽力去弥补,实在弥补不了,就把它永远记在心里好了。”经历了许多,侯红伟发现,自己还是那么热爱秦文化考古,一如深深影响他的老师赵化成。
“2010年到2011年,清水李崖遗址发掘期间,赵化成先生年事已高,更历经数次癌症手术,身体状况不好,但他依旧坚持在考古一线,和团队成员同吃同住同发掘。”在侯红伟的印象里,赵化成老先生从不跟大家讲什么道理,只是默默躬身力行,但那份无声的感召,牵引着整个团队跋涉向前,每个人都不自觉地紧追他的脚步,做好工作。
前辈的精神,侯红伟传承了下来。“希望更年轻的后辈接续继承这种精神。”
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

四角坪遗址全景图。(受访者供图)
礼县四角坪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侯红伟和团队成员“守得云开见月明”的“高光时刻”。
经过5年多系统性发掘,他们明确,四角坪遗址是一处秦代大型礼制性建筑遗址,体现了宗庙建筑、畤祭建筑之外的又一种秦祭祀建筑形式。
“遗址建筑群整体呈典型的中心对称格局,具有极强的礼仪性,规模之大、等级之高,实为罕见。我们推测,它很可能是为始皇帝西巡准备的祭祀场所。”侯红伟说。
站在四角坪遗址上,侯红伟是有成就感的,“这个遗址从规划、调查、勘探、发掘,基本是在我的规划下一点点完成的。”
也正如他始终相信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多年间,他和团队成员通过一铲又一铲发掘、一笔又一笔记录、一次又一次深入思考,去寻求问题的答案,亦一点点接近历史的真相。
“我经常一个人在四角坪遗址来回踱步。在这里,我不仅真切地感受到建筑格局的恢宏,还会产生许多疑惑,‘为什么要削平山头,修筑这个祭祀建筑’‘这个祭祀建筑到底是为谁修筑的’……很多问题,我需要自己去了解清楚,还要面对公众进行合理的阐释。”一路“寻秦”,侯红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毕竟,考古工作不是寻宝探险,而是一项严谨的科学工作,有着揭示历史原貌、填补历史空白的作用。
四角坪遗址发现初期,仅被判定为秦汉时期的军事瞭望及防卫遗址。若不是侯红伟和团队成员精耕细掘,该遗址的重要价值,或将永湮尘壤——它是国家祭祀变革与中国“大一统”历史进程的物化载体,体现了中国古代统一国家形成初期的风格和气魄,它的建筑格局,深刻影响了汉代德阳庙、王莽九庙甚至后来天坛、地坛等的祭祀建筑风貌。
侯红伟直言,这是自己主持参与的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考古发掘,“十大”殊荣(礼县四角坪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给予了自己和团队成员莫大的认可和鼓励。
但他更清醒地认识到,“寻秦”路上,自己并非独行;考古途中,总有新人加入。这无数同行,包括有奉献毕生的老一辈学者,还有初入行业的青年工作者,终其一生可能都与“十大”无缘,“难道说,他们没有成果吗?”
他认为,考古人的毕生追求,不应简化为取得某项业界荣誉,这本质上是一种目标的错位。而应在工作细节上、认知上、学识上不断突破,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然后更好地运用考古学,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些事,如秦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诸多蛛丝马迹般,以踏石留印的考古工作,为“考古中国”增添自己的一砖一瓦。
登上四角坪遗址所在的四格子山山顶,极目远眺,四野尽收眼底;天空很低,仿佛触手可及。侯红伟站在山顶,思绪常被拉向很远,远到2000多年前的秦国;又很快将思绪拉回,视线移至脚下,他知道,自此出发,还有许多事要做:除了继续埋头于考古发掘和资料整理,还需强化考古成果的阐释、传播,促进考古成果社会共享,让秦文化走进大众视野。
寻秦20年,侯红伟觉得,早期秦文化的研究只是开了个头。“但万事开头难,下一个20年,或者下下一个20年,新的继任者一定会站在我们的肩膀上,把甘肃秦文化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4年08月06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陶淘”文物表情包上线 创意设计源于国家一级文物“人形彩陶罐”
- 2024年06月04日2023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揭晓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出版作品入选优秀图书
- 2024年03月01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完成4286件文物移交工作
- 2020年11月24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移交白土良墓群出土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