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别报道】甘肃打造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行动观察

 2025/09/23/ 08:48 来源:甘肃农民报 记者 阿旦增 何成军

一纸蓝图上的“寒旱笔法”

——甘肃打造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行动观察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阿旦增 何成军

盛夏时节,在镇原县屯子镇屯子村,小麦联合收割机在麦浪里穿梭。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丁凯

和政县的啤特果成熟了。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包润生

  1

  山河入半秋,农家正丰收。

  秋分一到,黄土高原的清晨便被一层薄霜轻轻覆盖。祁连山雪线闪着银光,黄河在峡谷里发出低沉的合唱。正是这片被定义为“寒旱”的土地,在2025年的沃野上,交出了一份“丰收答卷”——

  上半年,全省一产增加值同比增长6.1%,居全国第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居全国第3;

  “牛羊菜果薯药粮种”八大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年内将突破6000亿元,2030年剑指8000亿元;

  “甘味”品牌销售154亿元,漂洋过海走进大阪世博会、新加坡和泰国仓储中心;

  25个产业带、196个先行基地重点项目次第点亮,组成的追光从东至西、由北向南,照彻千里陇原。

  今天,我们翻开这份答卷,不仅为了记录丰收,更为了回答一个时代之问:在年均降水量只有全国43%的寒旱之地,甘肃凭什么把“贫瘠”写成“富饶”?

  2

  时钟拨回到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甘肃,留下一句沉甸甸的嘱托:“甘肃气候地理条件独特,适宜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要在扩量、提质、延链、增效上下功夫。”

  扩量、提质、延链、增效!

  一句话,八个字,落笔成势。省委、省政府第一时间出台《关于加快推动现代寒旱特色农业扩量提质延链增效的实施方案》《甘肃省打造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行动方案》,绘就“4+3+1”产业集群蓝图:“牛羊菜药”4个千亿元级、“果薯粮”3个五百亿元级、“种”1个三百亿元级,构筑四梁八柱,剑指寒旱农业。

  先稳“粮袋子”。河西走廊用雪水浇出“种业硅谷”:酒泉78万亩制种、张掖114万亩玉米制种,全国10%杂交玉米芯、一半花卉菜籽在此诞生;定西293万亩马铃薯产17亿粒原原种,沿“一带一路”漂洋出海,沙特农场藏着“定西芯”。武威凉州粮食过十亿斤,陇东董志塬玉米为菌业、红牛、肉鸡提供“口粮”,甘肃把干旱区变成“中国种子仓库”。

  再拎“菜篮子”。祁连山雪水、黄河水、引洮工程三箭齐发,戈壁秒变“菜篮子”。酒泉55万亩蔬菜、张掖70万亩蔬菜、6400亩有机菜全省最大;金昌33万亩菜、武威沿山高原夏菜、沿沙戈壁菜产量全省第一。兰州118万亩高原夏菜品牌价值328亿元,榆中大白菜、兰州百合进京入沪;白银36万亩菜、55万亩瓜、“五色田园”四季有鲜。陇南65万亩蔬菜、天水64万亩菜、秦巴山麓冷凉蔬菜错峰上市,甘肃菜一路南下,填满粤港澳“早茶”餐桌。

  端起“肉盘子”。平凉红牛“吃干榨尽”,200亿元全产业链,骨血制药、皮张做革,品牌价值223亿元。庆阳“三元双向”循环,5185座菌棚消纳粪污,环县羊羔肉身价抬升三成,一只羊多卖30%。甘南295万头只牦牛藏羊,“甘加羊”“乔科羊”入选国家目录,曲拉交易占全国86%,高原乳香飘全国。临夏780万只羊、96万头牛、17万亩冷水鱼,牛羊贷突破百亿,草原河谷唱响“千亿牧歌”。

  栽好“果园子”。静宁苹果48小时到湾区,180亿元品牌值闪耀全国;天水花牛苹果、秦州大樱桃锁鲜116万吨,枝头鲜变四季甜;陇南65万亩苹果、陇东百万亩苹果带,把黄土高坡染成“红色海洋”。

  还有“药方子”。定西238万亩黄芪当归党参,全国六成当归、四成黄芪在此集散;陇南133万亩药材、宕昌国家产业园、“哈达铺当归”地标,22亿元“甘味”中药香飘全国。

  3

  菜粮共生,畦畦垄垄化作“鲜蔬绿毯”与“金色粮仓”;

  牛羊同牧,塬塬峁峁变身“肉香源地”与“云朵牧场”;

  果药并举,坡坡梁梁变成

  “百药宝库”与“甜蜜山岗”;

  薯种齐藏,窖窖仓仓成为

  “鲜薯金库”与“原种银行”。

  从武威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到张掖“六个空间”拓展,从平凉“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到庆阳“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再到天水、陇南、白银、酒泉、定西……

  八大产业集群、25个产业带、196个先行基地重点项目,总投资26.6亿元,遍布陇原,正在生根、发芽、拔节——

  武威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7家,产值104.57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2.35%;张掖市谋划重点项目25个,总投资4.52亿元,24个已开工;平凉市涉农招商引资117亿元,落地89个项目;天水市建成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1034座,储藏能力116.4万吨;庆阳市建成畜禽屠宰加工企业7家,年屠宰加工能力1.23亿头(只)。

  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条产业链的隆起,一座县域经济的攀升。

  如果说产业是骨架,品牌就是灵魂。以“甘味”为笔,甘肃写下品牌强农的宏大叙事:

  “甘味”全国授权门店增至98个,北京、深圳、新加坡、泰国,一路高歌;“甘味”销售额154亿元,同比增长13.3%;“平凉红牛”“静宁苹果”“张掖娃娃菜”“兰州高原夏菜”等跻身区域公用品牌“国家队”;庆阳苹果、庆阳小米、宁县苹果登上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酒泉“甘味”农产品进出口总值1亿元人民币,戈壁种子远播“一带一路”。

  今天的“甘味”,已不止是一种味道,而是作为一张“金色名片”,递给世界。

  4

  当然,这张金色答卷上也有待填的空白:196个项目财政支出率43.53%,天水、张掖、临夏、兰州新区仍低于20%;农产品价格低位运行,蔬菜均价下跌0.77%,出口下降7.3%;农民经营净收入占比下降0.4个百分点,产业链条仍显短促;全省高标准农田占比47.2%,低于全国21个百分点,水仍是“卡脖子”。

  但,短板就是跳板,不足正是空间。

  下一步,甘肃将——争取国家政策“再加持”,适时召开先行基地建设现场推进会;以196个项目为“牛鼻子”,撬动更多实物投资;分产业、分区域挂图作战,确保年度目标如期兑现。

  一句话:把“寒旱”写成“优势”,把“短板”变成“跳板”,把“先行基地”建成“示范高地”。

  回望来路:寒旱不再是“贫瘠”的注脚,而成为“特色”的底色;

  眺望远方:到2030年,八大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8000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番,甘肃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示范地。

  寒旱作笔,沃野作答。

  这是甘肃写给时代的金色答卷,也是甘肃农民写给未来的丰收宣言!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