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赋能非遗新生 跨界共绘产业蓝图
——第十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周产业发展交流活动侧记

第十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周特别活动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暨跨界融合发展交流活动在嘉峪关市举行。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伊星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于晓明
雄关巍峨,光影流动。
短片电影以其灵活、创新、贴近时代的特性,已经成为培育影视新人、探索影像语言、连接广大观众的重要载体。
越来越多的青年影人从短片起步走向广阔的创作天地;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融入影视制作,拓展艺术表达的边界;越来越多的文旅项目借助影视赋能,实现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9月23日下午,第十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周的两场产业发展交流活动在嘉峪关市公航旅嘉峪明珠酒店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电影人、文化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本地文化资源的挖掘,交流探索新时代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路径。
光影故事扎根陇原
文学是地域文化的“灵魂脚本”,是电影的基础。
“在创作中,我始终认为文字首先要捕捉的是这片土地上人的呼吸和脉搏。当导演能够理解文字背后的这种情感内核,镜头语言就不仅仅是记录,而是在与土地、与人进行深度交流。”著名作家、编剧韩松落与大家分享他笔下的甘肃故事。他认为,甘肃的苍茫与厚重,不仅体现在地貌上,更深植于人的精神世界。这种深层次的人性洞察,正是影像创作最需要的养分。
“这里既有大漠孤烟直的地方,也有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场景。这种文化层积性为叙事提供了丰富的矿藏。”甘肃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张春阳说。从敦煌的多元文化交融,到丝路上的商贸往来,再到多民族的共生共荣,每一个历史断面都蕴含着动人的故事。
“青年创作者要善于挖掘这种深度,不要停留在风光片的层面,而要深入文明对话的层面。现在的观众渴望有文化厚度的内容,甘肃完全有能力成为高质量文化内容的产出地。”韩松落表示。
光影艺术扎根本土,从来不是局限,而是通往广阔的起点。
“‘向大地要预算’是青年导演的必备技能。要学会阅读大地,那里的每一道沟壑都在讲述故事。”青年导演、编剧高临阳介绍,在《团圆》创作中,团队刻意将人物命运与地理环境紧密交织,让黄土高原的苍凉成为人物处境的外化。这种创作方法既节省了制作成本,又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影视创作必须要扎根实践。”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范小青坚定地认为。她说,“每年中国传媒大学都会组织创作班的学生去内蒙古兴安盟采风创作。学生们到了草原,思维放飞,创作出了许多有当地特色、含金量高的短片。”
“决不能把学习电影的师生都‘摁死’在课堂上,只学理论和技术,而是要带学生去广阔的天地创作,这样的作品才有生命力。”华南师范大学电影创作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甘小二赞同范小青的观点。
影视扎根本土不是“画地为牢”,而是在熟悉的土壤里汲取养分,用独特的视角将本土故事讲出共通情感,才是影视作品走得远、传得开的关键。
“我们期待以影视为媒介,探索出‘影视+文旅’‘影视+科技’‘影视+非遗’等跨界融合的新模式、新路径,让更多创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嘉峪关市副市长张莉说,嘉峪关拥有长城、雪山、戈壁等多维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堪称天然的影视摄影棚。
技术赋能短片创作
今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也是中国电影120周年。1895年,因为技术的发展,诞生了一种新的讲故事方式——电影。
电影的发展、壮大、完善、完美始终与技术息息相关。
“今天在影片创作上确实运用了很多新技术。比如在搭景时,我们开始使用LED屏。如今LED虚拟拍摄的技术已经大量地应用在了电影、电视剧集中。”青年导演周全介绍,在影片的前期筹备阶段,还会使用AI技术制作概念短片,依托互联网海量的素材库,快速生成各种不一样的图片视频,供导演参考、启发。
“我曾参与到中国首部XR数字戏剧电影《麦克白》的制作。通过XR的虚拟渲染技术将戏剧转化为电影。”央视网文体教育事业群总经理冯宇说,如今国家电影局正在推进VR虚拟电影的电影片公映许可证申办,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很多的VR大空间的场景。通过近年来的实践,冯宇认为技术的革新可以提升影片内容创作与市场推广的效率和品质。
技术的迭代升级,正以工具革新的力量重塑影视创作的生态。在传统影视制作中,专业摄影机、复杂灯光设备、后期剪辑系统曾是难以逾越的硬件门槛,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前期投入,将许多个体创作者或小型团队挡在门外。如今通过技术变革,降低了影片制作门槛,让更多创作者拥有了表达的可能。
“今年暑假上映的影片布拉德·皮特的《F1:狂飙飞车》,有如此视觉冲击力的大电影,其实很多画面都是运用手机拍摄出来的。这在过去完全不敢想象。”范小青说。
这种门槛的降低,绝非对作品质量的妥协,而是为创作注入了更多元的活力,让个体的观察与表达得以充分释放。
光影转换非遗叙事
光影为非遗注入了“看见”的力量。在今天的产业发展交流活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的创新性发展被大家热议。
“在《燃比娃》的创作中,我们深入羌族聚居区采风,收集民间传说和口头文学,这些第一手的文学素材成为影片的叙事基础。”导演、制片人陈波认为,非遗影像创作既要尊重文学原型的文化内涵,又要用现代的影像语言进行转化,让古老的故事能够与当代观众产生共鸣。
今年暑期爆火的《浪浪山小妖怪》,通过动画的夸张和变形,既保留了古建筑的结构美,又赋予了它们灵动的生命力。
“动画让冰冷的建筑‘活’了起来,成为故事的参与者而非背景板。这种拟人化的处理,让年轻人对古建筑产生了情感连接,这才是非遗传承最需要的东西——不仅让人知道,更要让人爱上。”高临阳认为。
非遗影像要走出小众圈子,必须解决市场化的问题,才能让非遗产生持续的影响力。陈波给出建议:“要找到非遗与当代人生活的连接点,注重美学风格的现代转化,既要保留传统精髓,又要符合现代审美。要善于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比如通过普世情感共鸣跨越文化隔阂。”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9月24日光影汇丝路 雄关谱华章——第十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周开幕侧记
- 2025年09月24日电影周开幕影片《窗外是蓝星》——让梦想触碰星辰
- 2025年09月24日聚焦现实 感悟人生——《真爱营业》《哪吒》映后交流特写
- 2025年09月24日影人共话创作初心——“影人大师班暨电影名家从影回顾”活动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