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从照相馆到全民摄影时代”系列报道之五】 快门按下时 我们都在对抗遗忘

 2025/10/13/ 08:30 来源:兰州晚报 记者 张丹 周靖博

“从照相馆到全民摄影时代”系列报道之五

快门按下时 我们都在对抗遗忘

市民张阿姨珍藏的老照片  

  从呱呱坠地后的第一张百天照,到参加工作的第一张一寸照,到结婚时的浪漫婚纱照,再到每年喜气洋洋的全家福,每一张照片都像是时间的切片,定格了生命中那些不可复制的珍贵瞬间。它们,不仅记录了外貌的变迁,更承载着情感的累积与家族记忆的延续,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情感纽带。

  60后、70后:

  珍贵瞬间因老照片变得清晰可感

  对于60后、70后这一代人而言,照片的意义尤为深远。在那个没有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的年代,每一张照片的拍摄都显得尤为珍贵。他们或许会在重要的节日、家庭聚会或是孩子的成长里程碑时,特意去照相馆留下影像。这些照片,有的被精心装裱在相框里,挂在客厅的墙上;有的则被收藏在相册中,偶尔翻阅时,总能勾起满满的回忆。每一张照片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一段情感,它们共同构成了60后、70后这代人独特而珍贵的记忆库。

  “早前照相比较奢侈,我到现在还能记得,推开照相馆漆皮剥落的木门,一股淡淡的樟脑味扑鼻而来,混合着老木头的沉香。”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市民王先生至今念念不忘。王先生说,那时候,上照相馆拍照是家里过年的一个重要“节目”。大年初三,一家人会特意穿上最好的衣服,梳洗整齐,带着期待又郑重的心情走进照相馆。照相馆的陈设特别简单:一张老式的木质桌椅、几盏暖黄色的灯光、墙上挂着几幅样片;不大的空间里还隔出一间暗室,是冲洗照片的地方,门缝虚掩着,空气中弥漫着药水特有的味道。摄影师是一位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师傅,他总是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中山装,动作沉稳而熟练。他会先和一家人简单聊上几句,缓解大家的紧张情绪,然后才调整好相机,指导大家摆好姿势。“看这里,笑一笑!”三脚架上的老式相机需要盖上黑布对焦,随着“咔嚓”一声,时间仿佛在那一刻定格。拍完照后,一家人会怀着满心的期待离开照相馆,接下来的日子里,就盼着能早日拿到照片,再次重温那个幸福美好的瞬间。

  “这是我们兄弟姊妹几个的合影,几个姑娘穿着的确良衬衫,父亲的中山装浆洗得笔挺,连小弟裤子上的补丁都熨得平整。”指着一张有些泛黄的老照片,市民张阿姨眼中满是温情。张阿姨说,这张照片拍摄于上世纪70年代末,那时生活条件并不富裕,只有家境还可以的人家,才会在过年过节或者家里有人过生日、结婚这样的大日子里,来照相馆照一张相片,因此,一家人能聚在一起拍照是件非常难得且开心的事。照片里,大家并排站着,虽然穿着朴素,甚至小弟的裤子还有补丁,可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纯真的笑容。那时候,拍照不像现在这么方便随意,每一次按下快门,都饱含着对当下时刻的珍视。这张照片一直被张阿姨好好保存着,每当看到它,就仿佛回到了那个虽然物质不丰富,但亲情格外浓厚的年代,兄弟姊妹间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那些一起度过的艰难又温暖的时光,都随着这张照片变得清晰可感。

  80后、90后:

  有一种记忆叫“中山桥留影”“五泉山留影”

80后、90后的同款“中山桥留念”

  经济市场化后,照相馆的价格变得亲民,它由此进入寻常百姓家。

  对于80后、90后这代人来说,照相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而是生活中常见的记录方式。每到假期或者周末,约上三五好友,或是和家人一起,前往“中山桥”“五泉山”“白塔山”“西固公园(现为金城公园)”“水上公园(现已拆除)”等兰州标志景点、公园留影,成了他们青春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地方不仅风景优美,更承载着他们对这座城市的情感与记忆。照片中,他们或站或坐,脸上洋溢着青春的笑容,背景是熟悉而又美丽的风景,每一张照片都记录下了那个时刻的快乐与无忧。

  “那时候,我们经常在黄河边拍照,每次去都能遇到不少同学和朋友,大家还有同款的‘中山桥留念’照片呢。”回忆起青春岁月,家住黄河北的市民陈先生感慨万千。他说,那时候手机还没有普及,相机也大多是胶片的,每次拍照都要精心挑选地点和姿势,希望能在有限的胶卷里留下最美好的瞬间。在他的相册里,有张格外珍贵的模糊身影。那是上高中时,他偷偷把家里的相机带出来拍的照片。当时,几个好朋友为了展示摄影技术,非要蹲在黄河边低角度拍摄,结果连人带相机滑进水里。照片中的他顶着湿漉漉的头发,背景里还能看见好友捞相机时溅起的水花。这张意外拍出的动态照片,现在看比刻意摆拍的更鲜活。看到照片的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那份纯真的友谊和美好的回忆也永远定格在了照片中。

  而“五泉山留影”则是另一段难忘的记忆。五泉山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对于80后、90后来说,这里更是他们童年和青春时期的重要玩伴。“这是我扎着蝴蝶结春游时的照片,背景里还能辨认出当年简易游乐场的铁滑梯。”90后市民许女士翻看自己的童年相册,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说,那时候每年学校组织春游,五泉山几乎是必去的地方。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泉水清澈见底,还有各种古色古香的建筑。在山上的亭台楼阁间,在绿树成荫的小径上,还有设备简单的游乐场与流连其间的荷花池,她和同学们留下了无数欢声笑语和珍贵照片。没有美颜相机的年代,胶卷的稀缺反而让每次快门都郑重其事,而这些景点更像城市皮肤的文身,记录着80后、90后集体成长的年轮。

  Z世代:

  沉浸式做主角,拍照是不可或缺的表达方式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Z世代(通常是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成长于一个照片随手可拍、视频即时分享的时代。对他们而言,拍照不再只是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自我表达和情感交流的途径。在Z世代手中,拍照从记录工具进化为创作媒介——他们用VSCO调出王家卫色调的兰州老街,在抖音用特效把自己变成中山桥的剪影。

  出生于1998年的市民小马,拥有4台不同型号的拍立得相机。闲暇时,他总爱带着这些相机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无论是自拍还是他拍,他都能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构图,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瞬间。“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我的日常生活,更展现了我的个性和态度。”小马笑着说。他喜欢将拍好的照片贴在宿舍的墙上,或是做成手账。对他来说,每一张照片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记录了生活的多彩与真实,也让他在社交平台上收获了众多点赞和关注。

  此外,随着VR、AR等技术的发展,Z世代还能体验到更加沉浸式的拍照方式。在星光夜市,一种名为“喜提头条”的互动装置悄然走红。游客只需调整好拍照姿势并支付费用,短短5秒钟就能生成一张专属“报纸”。

  对于Z世代来说,拍照已经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表达方式。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记录,而是追求更加独特和有意义的照片。无论是与朋友的聚会、旅行的风景,还是日常的小确幸,他们都能通过照片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和情感。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他们的成长和变化,更成为了他们与这个世界连接的桥梁。

  从老式相册到云端存储,载体在变,但照片承载的情感始终如一。60后、70后全家福里补丁裤的针脚,80后、90后中山桥栏杆上的掌温,Z世代拍立得相纸边缘的即兴涂鸦——都是时光写给未来的情书。当小马的外祖母对着智能相框流泪,当陈先生的女儿用AI修复老照片,不同时代的记忆在数字暗房中奇妙显影,不仅是过去的模样,更有无法用言语诉说的眷恋与深情。

  记者 张丹 周靖博 文/图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