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完善旅游设施 持续创新营销手段
魅力兰州再书文旅华章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兰州文旅市场持续火爆,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天南海北的游客徜徉在黄河之滨,古老金城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氛围。
中山桥上人头攒动,这座有着百余年历史的桥梁承载着兰州的记忆,也是历年来游客们打卡的热门景点。漫步桥上,人们感受着黄河微风的吹拂,眺望黄河两岸的城市风光,用心领略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交融。
各大景区推出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游客们真切感受到浓郁的西北民俗风情,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更传承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
据统计,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全市累计接待游客663.8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40.07亿元,按可比口径分别同比增长10.9%和12.95%,承载着丝路文化、黄河文化的兰州,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
2025年,兰州不断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将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强势上榜国家避暑旅游目的地及携程“2025亚洲100经典目的地”榜单,让古老的黄河文化和独特的丝路文化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
一年来,兰州各大文化场馆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举办了各类高水平的展览和演出,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走进古老金城,感知文脉、触摸历史。
博物馆里的珍贵文物借力云端火爆出圈,面向世界讲述兰州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图书馆里书香满溢,全民阅读活动如火如荼,人们在朗朗读书声中陶冶心灵;水墨丹霞、黄河楼等各大景区活力迸发、各项活动精彩纷呈,带动文旅市场爆发式增长。今年5月,25周年纪念版《大梦敦煌》再一次进京演出获得成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火炉城市”越来越多的当下,“清凉之都”成为兰州文旅得天独厚的优势。避暑游成为兰州文旅发展的新增长极,不仅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更重塑了城市形象、推动了产业升级、促进了区域协同。“我在兰州很凉快”成为来兰游客的共同记忆,也成为兰州暑期旅游市场的又一闪亮招牌。
“兰州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和价值,也是非常有名的凉都。夏无酷暑,是我国夏季避暑游非常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西北师范大学教授、甘肃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把多勋告诉记者,“每年兰州避暑游的跨度很大,可以持续到十一假期,打造以避暑游为核心,兼具自然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现代旅游的多重样态于一身的旅游目的地,对于兰州未来的旅游产业发展具有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也是全域旅游发展中的一个重点。”
今年8月,兰州黄河大峡谷旅游廊道项目的推出,无疑是兰州文旅发展的又一亮点。兰州黄河大峡谷景色雄伟壮观,两岸峭壁林立,黄河水奔腾而下,气势磅礴。景区集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于一体,游客可以乘坐游船游览峡谷,近距离感受黄河的雄浑与壮阔。黄河大峡谷景区的亮相,为兰州文旅增添了新的名片,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探索黄河的奥秘。
“千年的黄河水滋养着我们的底气,用烟火人间的温度托起了今天兰州文旅市场的热闹非凡。”兰州市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武永强由衷地说,“文旅发展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爆款制造,而是一场关于传承与共情的长跑,是让每一个来兰州的人,都能带走一段有温度的记忆,让兰州文旅不仅火起来,更要暖起来。”
兰州文旅不断升温并非偶然,底蕴深厚的文旅资源、创新的营销手段、不断完善的旅游设施、有力的政策支持以及游客口碑的良性循环共同铸就了兰州文旅2025年的辉煌。
正如携程报告所述:“兰州正从‘西北枢纽’蜕变为‘亚洲旅行新经典’。”魅力兰州正在持续书写文旅华章。
首席记者 李超
黄河之滨喜迎八方来客

甘肃省博物馆的讲解员为游客讲解彩陶
金秋十月,黄河之滨层林尽染,金城大地热潮涌动。国庆中秋假期,兰州以一场“全民参与、全域联动”的文旅盛宴为祖国献礼。兰州文旅促消费群众文艺展演、“光影水韵”大型激光水舞秀《记忆盘古》以及“爱祖国,那就唱出来”丹霞开放麦等诸多活动同步展开,市民与游客在歌舞、光影、田园与烟火中共赴一场家国同庆之约。
国庆中秋假期,黄河之滨成为八方游客的热门目的地。从“黄河之滨也很美”的口碑传唱到“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的美好期许,兰州以烟火气与诗意感兼具的文旅供给,交出了一份成色十足的假日成绩单。据统计,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全市累计接待游客663.8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40.07亿元,按可比口径分别同比增长10.9%和12.95%;其中连续5日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连续3日接待游客突破90万人次。
各大景区满足多元需求
国庆中秋假期,兰州各大景区仿佛按下了“热度加倍键”,从商业街区到城市地标,从民俗展演到沉浸互动,一场场精心策划的活动,将传统节日的团圆意蕴与现代旅游的多元体验完美融合,让每一位游客既触摸到了“黄河之都”的历史厚度,又感受到了“西部文旅新热土”的鲜活脉动。
走进兰州市水墨丹霞景区,一幅水墨画般淡雅的景色徐徐展开,与景色一同呈现在眼前的还有景区新增设的巨型球幕影院,影院运用CGI视觉特效,将宇宙演化过程浓缩成一场8分钟的影片,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新奇的观看体验吸引游客停下脚步。同时,景区还举办了“爱祖国,那就唱出来”丹霞开放麦活动,这场主打“素人表达”的开放麦,没有华丽舞台,没有专业评委,有的是外卖员、教师、大学生、退休工人等普通人的真心话:“今天,能用歌声表达自己的幸福感受,让我感到格外高兴,祝福我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国庆中秋假期,兰州水墨丹霞景区日均客流量达到2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0%。
海豚欢歌,国潮奇遇,兰州海洋公园双节同庆火爆迎客,众多家庭选择在此共度双节,感受“全室内、恒温23℃”的舒适游玩体验。海豚馆千人红歌传唱、山海国潮NPC(非玩家角色)、海洋文化演艺等系列活动轮番上演,让游客既能感受蓝色海洋的活力激情,又能沉浸于家国同庆的温情氛围。长假期间,园区累计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成为亲子出游的热门之选。
兰州野生动物园也迎来了客流高峰。威风凛凛的老虎、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机灵聪慧的金丝猴……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在此与奇妙的动物世界亲密接触,尽情享受着假期的惬意。其中,“月圆国庆·奇遇金秋”双节嘉年华活动,为市民带来了一场融合传统文化与爱国主题的奇妙之旅,成为假期游玩的爆款选择。
当夜幕降临,河口古镇景区的大型激光水舞秀《记忆盘古》便会准时点亮夜空。这场以“盘古开天”为主题的水舞秀,将激光投影、数控喷泉、火焰特效与黄河自然景观深度融合,打造出一场跨越时空的视觉盛宴。
此外,黄河楼景区接连举办14场次“月映黄河·礼颂华诞”主题活动,全方位满足了游客文化体验需求。
文博场馆奉上假日盛宴
国庆中秋假期,在兰各大博物馆化身文化打卡热门,累计接待游客超24万人次。
作为兰州文旅顶流,甘肃省博物馆双节期间人气爆棚,累计接待观众123124人次,10月5日单日接待量更是攀升至18639人次,“明星文物”铜奔马展柜前,始终围满了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
据省博工作人员介绍,假期里每天清晨就有游客在馆外排队等候入场,大部分是远道而来的外地游客,“铜奔马、彩陶、丝绸之路文物展区是最受欢迎的区域,很多游客都是专门为了一睹马踏飞燕的风采而来。”
在甘肃简牍博物馆,以“月映边关 山河同庆——古今戍边共话家国团圆”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展厅内,简牍展柜与中秋灯笼相映成趣,游客穿梭其间,在互动中触摸鲜活的家国记忆。文创DIY工作坊里满是色彩,空白帆布袋铺在桌上,12色颜料整齐排开。游客们俯身创作,画面格外温馨:有人画戍边图景,有人绘玉兔与五角星。拎着成品的游客笑着说:“把博物馆的故事‘穿’身上,比买文创更有意义。”长假期间,甘肃简牍博物馆54774人次的接待量,彰显着历史文化对游客的吸引力。
兰州市博物馆则以“月”为媒,用一场“月满金城·文脉相传”楹联对韵赏月书法雅集,让中秋文化氛围感拉满。在古建筑群的青砖黛瓦间,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王家安以“兰州与月亮”为切入点,生动讲述白塔山、五泉山的楹联故事,解读左宗棠、谭嗣同途经兰州的墨宝轶事,让观众在文字里读懂兰州与中秋的深厚联结。假期里,市博累计接待观众33067人次。
在兰州市博物馆文创中心,“兰小五”滴胶挂件、“兰小五”香包、“兰小五”毛毡印章本,则成为假期最受游客青睐的市博“网红”文创。而数字AI糖画“兰小五”更是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小朋友们围在数字AI糖画机前,眼睛紧紧盯着机器手臂在糖板上流畅地勾勒出“兰小五”的可爱模样。当拿到那份晶莹剔透、散发着香甜气息的糖画时,孩子们的脸上满是对传统糖画技艺新奇体验的惊喜。
街区公园拉满欢乐体验
连日来,我市各大商业街区、公园也是盛装迎客,给假日里的游客留下了美好的体验。
兰州老街华灯璀璨、人潮涌动,以“大漠丝路·梦回金城”为主题的大型沉浸式街区演艺梦幻上演。从花雨广场启程的驼铃与胡旋舞,到飞天广场下被光影点亮的灵动壁画,整个街区俨然化作“时空隧道”。游客们手持“波斯金币”,与巡游的丝路商人擦肩而过,在一步一景、一梦千年的体验中,共同开启了一场文化穿越之旅。长假期间,作为丝路城市会客厅的兰州老街也是再次荣登央视。
在兰州中心,“风起大汉”沉浸式演艺街区以穿越千年的邂逅为国庆中秋长假带来了可触可感的沉浸式体验,以活态文明赋能假日经济。三大主题街区、五大演艺集群与七十余场沉浸式演出,将汉代市井、边塞史诗、丝路繁华浓缩于方寸之间,让沉睡的历史在一步一景中苏醒,让游客仿佛抬脚便踏入了立体的史书。据悉,长假里“风起大汉”沉浸式演艺街区演出累计达600余场次。
假日里的兰州植物园俨然成了“菊花海洋”,300个品种、万余盆菊花被巧妙布置,宛如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前来游玩的市民有的蹲在花丛旁,镜头贴着花瓣捕捉细节特写,有的拉着老人、孩子站在花丛前,调整姿势拍下全家福,还有的小孩会偶尔用小手轻轻碰一下花瓣后立刻收回,生怕破坏了这份娇嫩的美丽。一位游客一边拍摄身边的美景,一边对着记者说:“盛开的鲜花本就令人赏心悦目,中秋赏菊,更具风雅。在这里没有拥挤嘈杂的人群,只有鲜花美景带来的放松与愉悦。”
金城关前上演欢歌热舞
连日来,金城关前的青石板路上人流如织——穿汉服的姑娘举着糖画驻足,银发老人跟着秧歌队扭腰,外地游客举着手机录下太平鼓的铿锵。自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兰州文旅促消费群众文艺展演”开幕以来,精彩的文艺节目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汇聚现场,人们载歌载舞共庆佳节,承载着丝路记忆的金城关日均客流量直接翻番,成为国庆中秋长假里的一片欢乐海洋。
在兰州市文旅局的指导下,兰州市文化馆共组织了110支群众文艺团队的千余名演职人员参与了演出,呈现了合唱、器乐及非遗技艺展示等多元内容,欢快的舞蹈、激昂的旋律生动呈现了兰州发展新貌,成功打造出“古韵与非遗交融、起源与传承共促、生态之美与民俗风情兼具”的文化场景,每场演出都是掌声阵阵、氛围热烈。
此次展演是兰州市文旅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统筹全市优质资源推出的“百场文旅活动”核心组成部分。活动突出“中心城区引领、区县特色互补”,在三县五区各景区、场馆同步开展沉浸式文艺展演、主题节庆、乡村田园体验、亲子研学互动等特色活动,诚邀市民游客共赴“诗与远方”之约。
“此次展演紧扣文旅促消费核心目标,是推动文旅融合、提振消费信心的重要实践。”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武永强表示,“通过文化引流,市民游客在欣赏文艺盛宴之余,还可走进景区非遗场馆、特色商铺,沉浸式感受金城魅力,带动周边餐饮、零售、住宿等产业发展,形成文化惠民、消费提质的良性循环。后续,我们将持续挖掘群众文化资源,推出更多兼具文化性与惠民性的文旅活动。”
金城关前的欢歌热舞不仅生动呈现了兰州人最滚烫的生活,更让文化真正“活”在了百姓的日子里、游客的镜头记忆里。
记者了解到,《携程2025国庆中秋双节旅游报告》显示,兰州作为甘肃门户,假期整体订单量同比增长12%,高出西北省会平均5个百分点;外地游客在兰州平均停留2.0晚,同比提升0.3晚,“中转站”正向“目的地”转型。酒店订单结构显著优化:其中高星酒店订单增速达18%,领先低星酒店8个百分点,显示“黄河文化度假”正在推高消费层级。
首席记者 李超 记者 周言文 文/图
深度挖潜激活沿黄资源

摄影爱好者在峡谷采风
近年来,兰州文旅发展不断深挖黄河文化根脉与地域特色,成功打造出了水墨丹霞、黄河楼、兰州野生动物园、金城关·黄河古渡等诸多高品质特色景区,实现了“景城一体”的融合发展。特别是不久前,我市又重磅推出了一项新的文旅项目,“隐藏”在皋兰县什川镇一段瑰丽雄奇的自然奇境——兰州黄河大峡谷(也称黄河奇峡)走进大众视野。
在国庆中秋长假里,这一刚刚揭开神秘面纱的“黄河秘境”,让广大游客市民又多了一处探秘黄河奇景、感受“黄河之都”魅力的全新目的地。而这,也标志着本土文旅资源再一次以黄河文化为纽带,寻求文旅产业的提质升级,为后续进一步深度挖掘黄河资源、打造全域旅游标杆奠定了坚实基础。
融合:经典景区激活沿黄文旅资源潜能
近年来,立足“黄河之滨也很美”的城市定位,兰州以黄河文化为根脉、以生态保护为底色、以创新转化为动能,打造推出了诸多经典景区,全面激活了沿黄文旅资源潜能。
在这些新晋热门景区(点)中,黄河楼坐落于兰州市七里河区的黄河岸边,高16层、总高度为93.39米,是我市的地标性建筑之一。景区集观光游览、休闲娱乐、民俗体验及文化展示于一体。国 庆中秋假期,黄河楼推出“鼓上飞天舞”“古装不倒翁”“与李白对话”及刻葫芦非遗展示等系列文化活动,单日客流高峰达1.33万人次。
兰州水墨丹霞旅游景区横跨永登县、西固区、皋兰县,规划总面积400平方千米,是黄河流域不可多得的地质遗产和壮美的旅游资源。2021年10月1日景区正式开园,2023年12月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开园以来,景区以独特的丹霞景观吸引着源源不断的客流。
兰州野生动物园位于皋兰县忠和镇,占地面积5358亩,总建筑面积约80万平方米,于2021年9月26日开园试运营,是集旅游休闲、动物保护救助、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于一体的大型自然生态公园。2024年4月26日,兰州野生动物园熊猫馆正式开馆。同年12月22日,兰州野生动物园全新推出了常设旅游精品项目——AI全景制作舞台剧《西境千年》。妙趣横生的动物世界加上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使得兰州野生动物园热度持续攀升,成为亲子游的热门选项。
金城关·黄河古渡景区于2023年12月20日正式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我市自2005年以来首次实现一年内两家景区同时晋级的重要文旅成果。景区位于市区黄河两岸,占地3.21平方公里,以“一河一桥一塔一阁”为核心景观,整合中山桥、白塔山、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等文化地标,形成城景交融的空间格局。
秘境:感受兰州更古老更震撼的一面
今年8月,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与兰州黄河生态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启动“黄河大峡谷旅游廊道”项目,通过水上航线与陆地景点的联动,首次实现兰州黄河段“多日深度游”的闭环体验。
兰州黄河大峡谷起于皋兰县什川镇,止于白银市白银区水川镇西峡口村。峡谷全长31.5公里,以峡长、峡奇、峡险闻名。
“黄河大峡谷旅游廊道”项目以盐场堡码头为起点,以31.5公里的黄河峡谷航线,串联起百年古梨园、千年古镇和生态湿地。游客上午可以在什川梨园体验“春赏花秋摘果”的农耕文化,下午乘船穿越黄河大峡谷,可抵达青城古镇后观摩非遗表演。还可以选择增加水川湿地公园和黄河石林旅游选项,形成“白天观峡、夜宿古镇”的慢旅行节奏。
28岁的陈晓军是杭州游客,也是旅行者里的一位“独行侠”,此次他乘船穿行峡谷之间,才知道了“震撼”二字的真正含义:“这峡谷像大地的一道裂痕,也像是被岁月剥开的山脊。尤其是看着浑浊的河水在船边翻涌特别感慨,这趟旅程虽然没有精致的打卡点,却像被黄河水洗了一遍——那些关于生存、坚韧、传承的故事,比任何攻略都深刻。”
奇观:峡长、峡奇、峡险
作为集自然奇观与人文底蕴于一体的景观,兰州黄河大峡谷既展露了黄河穿谷裂岸的磅礴气势,又承载着黄河文化的历史厚重。“黄河大峡谷旅游廊道”项目的启动,为丰富兰州文旅内涵再添闪亮名片。
黄河素以温柔宽厚著称,但在兰州黄河大峡谷,它却展现出最原始、最狂野的一面。峡谷千曲百折,最窄处仅30米,谷中水流湍急,站在游船上,可见河水如千军万马般奔腾,暗流翻涌。
放眼望去,峡谷奇景万千,美不胜收,动人心魄。峡谷两岸层层叠叠的山岩经过了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雕琢,呈现出“大煮锅”“天桥洼”“神龟”“将军镇关”“天书峡”等形态各异的诸多险要名胜,令观者产生无数的遐想。
从什川码头出发乘船穿行兰州黄河大峡谷,大约90分钟的航程感受到的是一场与黄河最野性的拥抱。放眼望去,两岸的峭壁扑面而来——土黄色的岩壁像是被巨人用斧头劈开过,垂直的崖面上布满风蚀的沟壑,偶尔能看到几丛倔强的野草从石缝里钻出来,在风里摇晃。
转眼河面突然收紧了河道,原本宽阔的水面被两岸的峭壁挤压成一条窄巷,游船像一片被扔进激流里的树叶,随着黄河的脉搏不停地晃动。越往峡谷深处走,两岸的景观越发震撼。土黄色的岩壁上面布满纹路,像是大地的皱纹,有些地方在阳光下泛着暗红的微光。
“一路上,风裹着河水的湿润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白晓薇是地道的兰州人,长假里她带着北京来的大学室友一起走进了兰州黄河大峡谷,“一想到眼中的每块石头都沉睡着千年的故事,我就激动不已,真是不虚此行。原来,课本里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不是夸张。这峡谷不仅是地理的刻痕,更是兰州人血脉里的记忆。”
奇景:天造奇景成就“黄河秘境”
魏著新上世纪60年代生于兰州什川古镇,现为甘肃省作协会员、兰州市魏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他数十年倾心家乡文化的整理发掘,尤其对黄河大峡谷中的奇观奇景有着深入的了解。
“兰州黄河大峡谷中最具观赏价值的莫过于‘大煮锅’奇观,位于大峡中上段,堪称是一处与壶口瀑布相媲美的黄河奇景。”说起峡谷内的景观,魏著新如数家珍,“从什川镇河口村乘船进入大峡,黄河在两山坚硬的石头夹击中奋勇奔突、拓进。河水流至大峡中段时,急湍的河流先从河中的一块名叫‘龙王炕’的巨石上冲过,而后一头碰在迎面的石崖上,狭窄的河道里顿时好似煮开的一锅水在沸腾。”
在峡谷中段距黄河百米开外的悬崖上,还有一块奇石形似雄狮,蹲踞河边,这便是另一处景观——雄狮卧谷。很难想象,那惟妙惟肖、逼真传神的形象是岁月神工雕琢的自然奇观。
“在什川,一直有一个‘骆驼石与桥’的故事,这是什川古人美好愿望的见证,也在峡谷留下了一处奇景——神驼踏浪。”魏著新介绍说,“相传工匠祖师鲁班当年骑神驼立于什川石门峡大河当中,举石楔欲建一石桥,不曾想被人撞破天机,最后将神驼遗于什川下河峡谷之中,飘然而去。那块形似骆驼的巨石,至今还屹立于峡口激流之中,随着黄河的起起伏伏而时隐时现,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据了解,截至目前,峡谷之中已有“将军镇关”“八戒投亲”“情侣吻别”“猛虎啸天”等12大精华景点、24处自然奇观,在河水映照下,构成了一幅“高峡出平湖”的绝美画卷,堪称是一处神奇的“黄河秘境”。
人文:千年文明在峡谷深处流淌
据甘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史志专家邓明介绍,民国时一些游记便对桑园峡等峡谷有记载。其中,1918年,邓春霖赴北京去清华学校上学,写有《塞外长途记》,载:过盐场堡,经十八家滩,复五六里,为桑园峡,长约二十里,两山壁立,水势险恶……约十里为大峡,长约三四十里,水势更险,大风暴起,波涛汹涌,兀起数尺,湿人衣襟。筏稍疏,即遭不测,危险之状,想长江三峡亦不过如此而已……
此外,筏客子王信臣关于甘肃皮筏运输业的记载中也写道:“皮筏由兰州航行二十华里即入小峡,行六十里转入大峡。大峡是筏运过程中第一道危险关。峡内有‘煮人锅’‘大照壁’‘月亮石’等处,因山峡过窄,水流湍急,如掌桨的水手技术不高,皮筏不是被‘煮人锅’的大漩涡漩沉,就是被‘大照壁’的悬崖或‘月亮石’礁石碰翻。”
张慎微在《兰州春秋》写道:“由兰州到靖远,有两道峡,一是大峡又叫桑园峡;一是小峡,又叫大浪峡。一路险要颇有奇观,以山形得名的有骆驼峰、狼舌头、棺材石、月亮石,以水势得名的叫蒸锅、煮锅、新塞头等等。”
“黄河大峡谷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是黄河文明的活化石。”邓明告诉记者,“这里承载着丝路驼铃的回响,黄河在这里不仅是天堑,更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峡谷沿岸和峭壁附近,还清晰可见前人砌石而成的残墙,这些地方曾是牧羊人的临时栖息地,如今虽已无人居住,但仍能感受到前人与自然共生的生存智慧。”
如今,作为“丝路上的古渡”,黄河大峡谷的激流与奇石正以它的野性、厚重与壮美,开始向世界展示兰州更古老、更震撼的一面。
首席记者 李超 文/图
烟火温度孵化诗意兰州
今年4月,兰州文旅迎来高光时刻——兰州凭借文旅产业的长效增长力入选携程发布的“2025亚洲100经典目的地”榜单。令人振奋的成绩背后,是政策引导、文化赋能、产业升级与市场口碑的多重合力,是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同心同向、奋勇争先,是兰州人民的朴素善良、热情好客,更是兰州文化、兰州美景、兰州美食的厚积薄发。
低调却不平凡的西北古城
2025年的兰州,像一碗热气腾腾的兰州牛肉拉面,满溢着让人挪不开脚的烟火气。清晨的中山桥迎来一拨又一拨举着相机的游客,穿红裙的姑娘踮脚拍黄河晨景,戴眼镜的老先生已经开始举着单反找角度。
到了中午,河边卖三炮台茶的小摊主忙得脚不沾地,提壶续水的吆喝混着岸边此起彼伏的欢声笑语。羊皮筏子上的游客举着手机录视频,筏子客则操着浓重的兰州话喊号子:“稳当些,看这浪头打过来了。”话音未落,岸边突然爆发出一阵惊呼,原来是河面上游轮拉响了汽笛,船尾拖出的白色浪痕里,倒映着两岸拔地而起的高楼。
华灯初上,两岸的灯光在暮色中渐次亮起,与白塔山的飞檐、中山桥的钢架交相辉映,引得排队等游船的队伍拐了三个弯。两个大学生挤在人群里直嘀咕:“网上说兰州是被低估的宝藏城市,的确名不虚传,真是来得值了。”
从黄昏开始,正宁路夜市早早被游客挤成了“人墙迷宫”。卖牛奶鸡蛋醪糟的马爷麻利地搅动着铜锅,甜香混着醪糟的醇厚飘出十几米远:“别着急,快着呢,后面的等新熬的啊。”隔壁烤羊肉串的小伙甩着铁钳,炭火映得他脸颊通红:“来来来,尝尝我们兰州的羊肉,嫩得很。”一个个小摊前,直到深夜都还有络绎不绝的游客举着手机拍照打卡、品尝美食。
从清晨中山桥的第一缕阳光,到深夜正宁路最后一批撸串的食客,兰州的街头巷尾处处都能见到漫游、体验的背包客,处处都能听见不同口音的赞叹。在兰州,坐一次羊皮筏子、品尝一顿西北风味美食、看一次黄河夜景,本身就是旅行最生动的注脚。
可以说,这座低调却并不平凡的西北古城,正用它滚烫的烟火气、厚重的文化味和奔腾的黄河水,让每一个到访的人真切感受到丝路重镇、黄河之都的气韵。
走出有兰州气质的发展路径
2025年,我市全力推进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建设,以彰显“印象黄河”“烟火兰州”“诗意兰州”为牵引,统筹做好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以文润城四篇文章,聚力推进全市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先后印发《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行动方案》《兰州市公共文化惠民行动方案》《兰州市景区提质扩容和精品线路打造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有序推进非遗、产业、景区实现倍增。完成了《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并通过专家评审,全面提出并实施“一地(具有影响力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三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丝路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体验区、长城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体验区)、一枢纽(全国性旅游交通枢纽)、一中心(西北旅游集散中心)”的“1311”发展定位,以党建引领文旅融合创新,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黄河特色、兰州气质的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建设路径。
2025年,兰州“避暑游”“博物馆热”“跟着艺术去旅行”等热点话题不断,甘肃热门酒店商圈TOP10中有6个位于兰州。其中,暑运中川机场再迎火热季,首日客流同比增长12.78%,兰州再次成为全国避暑旅游热门目的地、最火爆旅游城市之一。
2025年,我市聚焦旅游强市建设,全域推进大规划、大景区、大项目、大配套、大服务、大营销“六大行动”,实施硬件软件双提升行动,黄河楼等景区提质扩容带动景区游客增长超25%,夜游黄河日均接待超6000人次,烟雨兰山的诗意、“烟火兰州”中牛肉拉面的滚烫见证了兰州文旅从潜力股到长红榜的成长。
2025年,全市旅游预订量同比增长47%、酒店入住率连续三个月超85%,强势上榜国家避暑旅游目的地及携程“2025亚洲100经典目的地”榜单。
避暑游成文旅发展新增长极
在“火炉城市”越来越多的当下,清凉之都成为兰州文旅得天独厚的优势。夏日兰州对游客的吸引力既来自自然馈赠,更得益于主动作为。
今年入夏以来,兰州凭借其迷人的黄河风情线和凉爽的晚风,成为游客的热门选择。特别是每当夜幕降临后,城市褪去了白天的炎热,河水与花草的清香交织,让人心旷神怡。这令许多初次踏足兰州的游客都禁不住惊叹,原来兰州不仅以一碗誉满全球的牛肉拉面闻名,更拥有如此绚丽多彩、清凉宜人的黄河风情线。
8月的一个傍晚,南京游客刘娟站在中山桥头,一阵裹挟着黄河水汽的凉风拂过面颊,她忽然理解了为何这座城市会被游客称为“西北避暑天堂”,一时间禁不住感叹:“来到兰州,这夏夜的风瞬间吹散了淤积于身心已久的暑气,黄河水裹着古城千年的质朴,连呼吸都透着瓜果酿的醉意。”
兰州地处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城区海拔约1520米。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兰州优越的避暑条件,年平均气温10.3℃,夏季平均气温更是在18.4至22.2℃之间。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数据,气象部门把最高气温大于35℃的日子称为炎热日,平均每年济南有24.1天,重庆更是长达33.8天,而兰州只有2.8天。
如今,避暑游已成为兰州文旅发展的新增长极,不仅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更重塑了城市形象、推动了产业升级、促进了区域协同,“我在兰州很凉快”正在成为全国游客的共同记忆,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兰州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和价值,也是非常有名的‘凉都’,夏无酷暑,是我国夏季避暑游非常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西北师范大学教授、甘肃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把多勋告诉记者,“每年兰州避暑游的跨度其实很大,可以持续到十一假期,所以打造以避暑游为核心、主干,兼具自然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现代旅游的多重样态于一身的旅游目的地,对于兰州未来的旅游产业发展具有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也是全域旅游发展中的一个重点。”
“兰州山川相错,沟谷纵横,又有黄河调节气温,夏天昼热夜凉,比起东南各地30至40℃的高温,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避暑游优势。”甘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史志专家邓明告诉记者,“兰州游玩之处多而奇,再加上各种美味小吃、香甜瓜果,为游客向往之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强调独特性,开辟参与性的旅游项目,制作别样的伴手礼。”
文化强市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今年以来,兰州文旅发展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以文润城,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内涵,全面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聚焦文化强市建设,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
2025年,兰州的舞台艺术以更开放的姿态,将敦煌元素与黄河故事编织成新的艺术语言。
今年5月18日,当悠远而深情的主题音乐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歌剧院穹顶久久回荡时,舞台上的“莫高窟飞天”也定格于最后一抹鎏金,观众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为期3天的25周年纪念版《大梦敦煌》演出再一次引起了轰动。25年间,舞剧《大梦敦煌》完成2000场演出,18次进京,巡演31个省份23个国家。
今年4月,在兰州大剧院的排练间隙,一碗牛肉拉面蒸腾着最地道的兰州味道,中国当代著名编导陈维亚用筷子轻点清汤夹起萝卜片笑道:“现在该让观众知道,看完《大梦敦煌》再来碗牛肉拉面,才是完整的兰州仪式。”陈维亚的这句话,关联起了一种文化基因的跨时空对话,用烟火温度孵化永恒之美,这或许就是兰州最动人的隐喻。
7月的盛夏,甘肃演艺集团歌舞剧院携中国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在黄河剧院开启了2025年兰州第一阶段常态化驻场演出,10场精彩演出通过“演艺+旅游”模式,让更多游客在艺术熏陶中读懂丝路文明,进一步提升了游客在兰州的体验。
2025年,音乐剧《飞天》荣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兰州大剧院实力呈现的大型多媒体合唱剧《聂耳的歌》在兰成功首演;兰州交响乐团、兰州音乐厅合唱团受邀参演由央视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制作的“《黄河回响》——纪念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两岸音乐会”。
兰州演艺事业的蓬勃发展正成为城市文旅融合的鲜活注脚,诸多精品剧目以丝路文化、黄河风情为底色,成功将地域符号搬上舞台,借演出生动传递兰州厚重文脉,让“西北文化重镇”形象从平面走向立体,有效扩大城市外宣美誉度。
剧场内,沉浸式演出串联历史与城市文化内涵,剧场外,中山桥、水车园、地方特色美食延长文旅消费链条。“白天看景、夜晚观戏”成新体验,不仅丰富了旅游内涵,更激活文旅经济活力,成为兰州递向世界的一张有声名片。
首席记者 李超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10月11日庆阳市“双节”文旅市场热力升腾
- 2025年10月11日国庆中秋假期 武威市文旅市场火爆出圈
- 2025年10月10日临泽双节文旅市场“热”力全开
- 2025年10月10日国庆中秋假期酒泉市文旅市场热力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