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水旱无忧 守护粮安 皋兰县架构县域水利防护网提升灾害防御能力

 2025/10/21/ 09:05 来源:兰州日报 记者 安娜

水旱无忧 守护粮安

皋兰县架构县域水利防护网提升灾害防御能力

黄河什川段

  几场秋雨过后,皋兰县黑石镇的大片玉米迎来收割期。今年65岁的魏万军站在田埂边说:“现在我们种地安心多了,汛期的时候,堤坝像‘城墙’似的能挡住洪水,庄稼不怕淹;旱季的时候水库还能及时送水,也不用担心干旱,亩产比以前多了200多斤。”魏万军提到的变化,正是皋兰县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的生动注脚。

  在皋兰县境内,黄河穿境而过,25条河洪道纵横交错。近年来,该县以工程为基、科技为翼、协同为要,织就能防大汛、可抗大旱的水利防护网,让沿岸百姓彻底告别了汛期怕淹、旱季怕干的日子。

  工程筑基给河道穿上“防护铠甲”

  沿着黄河什川段行走,6公里长的堤防护岸像一条青色巨龙,守护着岸边的农田和村庄。

  据了解,皋兰县累计投资2.71亿元推进河洪道治理,黄河什川段6公里河道治理工程投资上亿元,不仅修了堤防,还配套了11公里的护岸。今年汛期,黄河水位超警戒,堤坝稳稳挡住了汹涌洪水,岸边的300多亩果园毫发无损。

  如今,皋兰县25条重点河洪道都有了“防护铠甲”。蔡家河治理现场,13.32公里的河道旁筑起18.59公里堤防,曾经经常坍塌的河岸,如今成了村民散步的好去处。“以前河里一涨水,岸边的地就被冲得坑坑洼洼,水退去以后到处都是泥。”水阜镇蔡家河村村民李桂兰说,今年她种的西红柿亩产比治理前多收了近三成。

  这些防护墙的修建有效约束了中小河流行洪边界,减少了河岸坍塌和漫溢的风险。涧沟(下涧沟村段)、果果川等治理工程直接阻断山洪对村庄的冲击路径,全县4座水库、3座淤地坝成了“调控神器”。

  据太平山水库工作人员介绍:“汛期会把水位降到汛限以下,留足库容防洪水;旱季就合理蓄水,保障下游灌溉。”去年夏天旱情严重,黑石水库开闸放水,下游万亩麦田及时得到灌溉,实现了“一库两用”的实效。

  科技赋能让监测调度“耳聪目明”

  “叮!”皋兰县水利局的监测预警平台上,一条雨情数据弹出,工程师王磊紧盯屏幕:“你看,全县30个简易雨量站、28个自动雨量站实时传数据,18个视频站能看清河道情况,今年新增的涧沟、果果川3个监控点,实现了对小支流水情的随时掌握。”科技赋能让预警更及时,也给汛期防汛工作上了一把安心锁。

  今年7月,什川镇突降暴雨,平台提前40分钟发出预警,“县-镇-村-组-户”五级责任体系迅速联动,4500余条预警信息通过短信、广播传到村民手中,下涧沟村村民及时转移物资,没有一户受灾。“以前靠人跑着报信,现在广播一响,我们就知道该干啥了。”下涧沟村村民王正福说。

  旱季里,通过平台分析河道来水和水库蓄水数据,工作人员能精准制定放水计划。“以前浇水靠抢,现在广播里会精准通知到谁家几点浇地,既不浪费水,也不耽误农活。”黑石镇大横村村民张国富说,今年他家的土豆因灌溉及时,每亩省水30立方,产量还多了150斤。

  协同兜底让水旱防御“无缝衔接”

  皋兰县与兰州新区、白银景泰县建立联防联控机制,既在汛期共享雨情水情、协同防御跨界洪水,也在旱季协商调水、互补水源。物资储备则是汛期“应急定心丸”一般的存在。记者在皋兰县应急物资储备库里看到,雨衣、雨鞋整齐码放,3台发电机、10台抽水泵随时待命。

  “这些设备汛期能排涝,旱季能抽水浇地。”储备库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旱季,储备库调了5台抽水泵到水阜河,抽取河水补充灌溉,解了200多亩菜地的燃眉之急。若遇到渠道堵塞,施工单位还能及时调来装载机、挖机,清淤效率比人工快10倍。”

  保障防洪安全任重道远,须臾不可掉以轻心。如今的皋兰县,黄河堤防稳固,水库碧波荡漾,监测屏幕闪烁,田间水流顺畅。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调控,水利工程不仅守护了县域安澜,更让河边百姓的产业因河而兴。

  记者 安娜 文/图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