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从“黄土坡”到“青绿图”
通渭:厚植生态底色 澎湃发展动能
资料图片。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包雪瑞
近年来,通渭县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统筹推进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绿色发展动能不断增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冬日时节,漫步在牛谷河畔,木质栈道蜿蜒,水清岸绿,偶有黄嘴白鹭在芦苇丛中觅食,景观亭台点缀其间,一幅人水和谐、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在陇中旱塬上徐徐铺展。
“以前这就是条寻常的河道,谁能想到现在变得这么漂亮!”带着孩子在河边游乐区玩耍的市民张女士感慨道,“现在成了全家每天必来的‘打卡地’,孩子有得玩,我们能散步、能赏景,别提多舒心了。”张女士的喜悦,道出了无数通渭市民的心声。
牛谷河的美丽蜕变,并非一蹴而就。曾经,这条母亲河一度面临水体污染与生态退化的困境。“十四五”以来,通渭县系统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管理,全面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建成工业废水与第二生活污水处理厂,完成18个入河排污口整治,规范整合8家河道采砂企业。经过综合治理,牛谷河小河口村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实现从“旱河滩”到“幸福河”的华丽转身。
作为生态修复与品质提升的核心工程,牛谷河二十里农耕文化水岸风情线融合生态、休闲、文化与游乐功能,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西北旱塬小城的传统印象,成为一张闪亮的城市新名片。2025年,锦屏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
生态好,引得候鸟归。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迁徙候鸟数量和种类逐年增加,生物多样性呈现良好态势。白鹭、苍鹭、赤麻鸭等鸟类在水面上或嬉戏追逐,或仰头鸣叫,或四处觅食,这些“精灵”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唯美灵动的生态画卷,为通渭增添了一抹靓丽的风景。
通渭县的生态治理不仅注重“颜值”,更注重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为切实发挥生态环境工作对经济发展的优化促进作用,加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通渭县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始终将生态价值融入经济发展体系,积极培育“生态+”产业,发展金银花种植15万亩,带动水土流失治理3万亩。
2025年1月18日,甘肃省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通渭县常家河镇南河川小流域山楂小镇区块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成功签约。本次交易额达1.1056亿元,是当前黄河流域最大一笔水土保持生态产品转化交易。通渭县南河川小流域水土保持率达86.42%,高于全省平均水土保持率60.61%的水平。
生态建设,重在持久。“十五五”时期,通渭县已谋划储备四大类19个环保项目,涵盖农村环境整治、牛谷河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及美丽蓝天建设等内容,持续夯实绿色发展项目支撑。
“十四五”以来,通渭县以“绿满陇中”行动为总抓手,通过“增绿、用绿、护绿”有机结合与“造林、育林、营林”多措并举,累计完成造林绿化38.72万亩,其中“三北”工程29.08万亩、青岛生态林提质增效1.41万亩,同步完成通道绿化2010公里、义务植树1113万株,“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水土保持效果日益凸显。截至目前,全县林地面积达46.22万亩、草原面积66.96万亩,森林蓄积量68.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14%、林草覆盖率25%,为全县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根基。
牛谷河的清流,映照着通渭的过去与现在,也寄托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这座曾经的黄土小城,正以水为墨,以绿为底,执生态之笔,奋力绘就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画卷。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