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清水县土门镇:高粱小镇“点草成金”记

 2025/11/18/ 15:19 来源:天水日报 天水融媒记者 景春燕 李欣桐

高粱小镇“点草成金”记

老手艺人的手指在秸秆间翻飞,编织着致富的梦想

  天水融媒记者 景春燕 李欣桐

  初冬的薄霜还未完全散去,位于清水县土门镇云山村的天水清禾笤帚加工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内已是暖意融融。

  空气里氤氲着高粱秸秆特有的清香。50多岁的云山村村民李巧娃坐在工作台前,布满岁月痕迹却异常灵巧的双手,正进行着一场无声的“指尖舞蹈”。

  只见她左手捏紧一小束刚经过浸泡、变得柔韧服帖的紫红高粱穗头,右手麻利地抽出几根韧性十足的彩线。指尖翻飞,缠绕,勒紧,打结……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流畅。

  “选料要匀称,要浸泡透,捆扎要力道均匀,成型要周正,整形要细致,晾晒时间也要充足。”她一边忙活,一边轻声念叨着“六步扎绑技艺”口诀。

  半小时光景,一把小巧玲珑、穗头饱满、把手缠着“福”字彩线的工艺笤帚便在她手中诞生了。

  “慢!这个活儿的诀窍就是一个‘慢’字,急不得。”李巧娃抬起头,眼角的笑纹里盛满自豪。“祖辈传下来的手艺,以前就给自己家扫扫炕,现在不一样了,能换成钱!”靠着这门老手艺,李巧娃农闲时在车间劳作,每月能增收近两千元,那份“在家门口就挣到钱”的踏实感,让她干劲十足。

  老手艺人指尖流淌的匠心,正是土门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产业提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也是该镇高粱产业破茧成蝶的生动缩影。

  几年前,这里的高粱秆不过是烧火或废弃的“草”。变化始于一场围绕“高粱小镇”的谋篇布局。

  “党建引领,链式发展,文化赋能,富民强镇。”土门镇党委书记申艳霞掰着手指细数变革:“我们整合土地,引入良种,推广‘党组织+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模式,靠着订单农业,每斤4元的收购保底价,让种植户吃下定心丸。”

  丰盛村的王录代便是受益者。“种得安心,卖得放心!”40亩高粱让他今年净赚3万多元。

  产业的筋骨在加工环节变得强健。走进土门镇高粱加工产业园,剥皮脱粒机的轰鸣取代了往昔手工劳作的喘息。从无人机喷洒农药,到机械化初加工,效率显著提升。

  更关键的跃升在于深加工和文化赋值。“不能只当笤帚卖!要给它注入灵魂。”土门镇深挖高粱与笤帚的文化根脉,依托衔接资金130万元在云山村、丰盛村新建分车间,注册“梁小匠”品牌。传统的扫地笤帚,裂变出迷你扫、工艺挂件、寓意“旺财”的文创笤帚,甚至开发出养生锤、香薰枕等衍生产品。

  古老的“六步扎绑技艺”被系统整理、传承,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审美。高粱,这古老的作物,在土门镇老手艺人的手中,完成了从实用器具到文化载体的华丽转身。

  产业的延伸,需要市场的翅膀。夜幕降临,“土门镇农特产品甄选”快手直播间却灯光如昼。镇干部张新丽和龚文敏已连续直播了近两个小时,略显沙哑的嗓音掩不住她们的热情。

  “家人们,看这把‘梁小匠如意福扫’,纯手工扎制,高粱穗头饱满,寓意吉祥如意……”张新丽手持一款精美的文创笤帚,对着镜头侃侃而谈。旁边的龚文敏默契地展示着细节和编织的“福”字。“这款康养锤,取材咱们土门的高粱秆,没事敲敲背,疏通经络……”两人一唱一和,镜头感十足。谁能想到半年前她们还是直播“小白”。

  “刚开始两眼一抹黑,脚本怎么写?灯光怎么打?产品怎么讲?全靠自己摸索,网上找资料,对着镜子练。”龚文敏趁着下播间隙喝口水,坦言道:“白天忙工作,晚上直播是常态,嗓子冒烟、腰酸背痛常有,但看到订单进来,乡亲们的产品有销路,值了!”她们的目标很清晰:粉丝破10万,让“梁小匠”飞向全国。

  这盏深夜不熄的直播灯光,是土门镇干部职工躬身入局、为产业拓销路拼尽全力的韧劲写照。

  初冬的寒意渐浓,土门镇的田野归于宁静,但关于高粱的故事却更加火热。车间里,李巧娃们的手指在秸秆间翻飞,编织着致富的梦想;直播间里,张新丽们的声音在网络空间回荡,传递着乡土的温度与文化的力量;规划图上,“高粱种植+笤帚加工+文创研发+电商销售”的全产业链条日益清晰。今年,全镇10560亩高粱预计带动380户农户增收,笤帚年加工能力突破300万把,年产值节节攀升。

  一颗颗饱满的高粱粒,一把把凝聚匠心与文化的笤帚,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在政策、科技、人才、市场的合力驱动下,正为土门镇铺就一条独具特色、充满希望的振兴之路。正如一位老手艺人所说:“这一把把笤帚里,编进去的不只是高粱秆,是祖辈的手艺,是咱过上好日子的盼头。”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