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法治

【人物】马鬃山下的守护者——甘肃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戍边民警群像

 2025/11/19/ 08:58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石丹丹

马鬃山下的守护者

——甘肃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戍边民警群像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石丹丹

  沿G30连霍高速一路向西,过玉门后,在一个名叫桥湾的地方立着一块牌子——你已进入边境管理区。

  由此出发再向北,目之所及皆是戈壁。驱车前行两小时后,便是马鬃山镇。

  马鬃山镇隶属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因其境内一座山峰“远看好似一匹抖鬃甩尾的出征战马”而得名,是甘肃省唯一的边境管理区。

  “天上无飞鸟,地上石头跑;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这是当地牧民口口相传的一句话,也是马鬃山的真实写照。千百年来,干旱和大风塑造了马鬃山独特的地貌,也塑造了一茬茬戍边民警扎根戈壁战风雪、斗严寒的坚毅品质。

  甘肃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酒泉边境管理支队现下辖马鬃山边境派出所、明水边境派出所、公婆泉边境检查站、明水边境检查站4个单位。多年来,戍边民警巡逻踏查、开展救助、走访牧户、值守卡口……用青春的热血与忠诚为国戍边。

  坚守

  时钟拨回2001年,民警胡鹏序从兰州永登来到马鬃山镇,成为原武警甘肃边防总队的一名新兵。

  “越走越荒凉,没有绿色、没有人迹,只有一望无垠的戈壁滩……”胡鹏序至今记得,当时的马鬃山没电没信号,水是地下苦咸水,一个月送一次补给,蔬菜种类单一,靠挖“地窝子”保鲜,环境的变化给他带来很大的心理落差。

  马鬃山冬季漫长,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以前一到冬天烧锅炉,晚上轮班蹲在锅炉房及时添煤,全身脏兮兮的不说,一阵风吹来口鼻眼里都是锅炉灰。”

  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他们在此扎根。起初,胡鹏序跟着老战友们一起巡边踏查、走访入户。茫茫戈壁滩上,牧民居住分散,最远的得走两三个小时。“戈壁滩上没有路,有的是经年累月走出来的便道或车辙。要想顺利抵达,靠记忆也靠经验。”胡鹏序说,不过跑多了也就熟悉了。

  胡鹏序也曾多次犹豫是否“要离开”,从考上军校外出求学到酒泉边境管理支队再到公婆泉检查站和马鬃山派出所,身份岗位几经变换,从边防战士到移民管理警察,胡鹏序却成了坚守时间最久的那个。他记得:

  2008年,派出所接入镇自来水管道,“吃水靠拉运”的日子成为过去式;

  同年,实现了手机信号覆盖,再也不是家人口中的“失踪人口”;

  2020年7月,明水边境派出所和检查站接入国网,支队基层单位用电全部接入。

  2024年,实现集中供暖,结束了烧锅炉取暖的历史;

  …………

  马鬃山边境派出所这些年的变化,胡鹏序历历在目。如今,胡鹏序已是马鬃山边境派出所所长。他说,可口的饭菜、功能完备的警营、规范全面的职业保障体系,与之前相比,现在大家的工作生活环境有了极大改善。派出所还陆续建立了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巡防巡护用上了无人机,极大提高了效率,节省了警力。

  然而,恶劣的气候和自然环境依然是戍边民警们需要克服的障碍。

  深秋时节,戈壁滩的风里已满是寒意。张超不禁紧了紧领口,走向执勤卡口。

  张超是酒泉边境管理支队公婆泉边境检查站站长,2002年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参军报国,一头扎进了马鬃山。

  2017年7月,G7京新高速公路正式通车。根据组织安排,张超来到了新组建的公婆泉边境检查站,担任副站长。

  2018年,戍边卫士从边防武警的“橄榄绿”变成移民管理警察的“藏青蓝”。转隶之时,张超面临选择:走,可以回到阔别16年的家乡,与妻女相守、与父母团聚;留,则意味着要继续坚守,远离城市繁华、与戈壁风沙为伍。

  几经思考后,张超选择了留下来。“原因很简单,工作总要有人来干,国门边境总得有人来守。”

  可是,留下来,担子并不轻松——

  G7高速公路车流量、客流量大,平均每天通过车辆1.2万余辆,人员1.3万多人,在春节、国庆等节假日期间,每日客流量可达近2万人。夏天,在40多摄氏度高温下执勤,人就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冬天,寒风像刀子一样割人,脸和手被冻得发紫;若遇到沙尘天气,人就像在黄土中打了个滚儿……

  “改变!必须改变!”此后,张超不遗余力地推动公婆泉边境检查站执勤模式的“提档优化”和查验设备的“升级换代”,查验速度由以往的1分钟多提高至现在的20秒。在执勤现场设置指挥室调度室、装备器材室、临时管控室和休息备勤室,解决了查控秩序不规律、执勤人员长期暴露在外等问题。短时间内,检查站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精”的跨越式发展。

  在张超身上,身教更胜言传。遇到急难险重任务张超总是第一个上,平时又化身“知心大哥”,既传授经验也做思想工作。“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找张站长,他是我们温暖队伍的‘黏合剂’。”民警刘瀚琪说。

  春去秋来,日月交替。张超和同事们正如生长在此的骆驼刺,扎根戈壁腹地,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护卫京新大动脉安全畅通。

  尽责

  马鬃山镇向西80公里便是明水村——我省最西边的一个行政村。明水边境派出所就驻扎在此,是全省唯一设在行政村里的派出所。

  戍边和为民,是民警的双重责任。

  在储存草料的仓库旁,金永强和10多个小伙肩挑背扛,耗时4个多小时,从车上卸下80多吨草料。

  这样的场景,明水村牧民再熟悉不过了。明水村地处偏远,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每当有重体力活时,派出所民警就成了牧民们的求助对象。久而久之,抓绒剪毛、搬卸草料,成了民警们的“分内事”。

  金永强来自内蒙古通辽,现任明水边境派出所政治教导员,今年是他戍边的第十四年。“这里的牧民以放牧为生,难免有草场纠纷、邻里矛盾等,警民关系处好了,调解纠纷也会顺利很多。”

  初次和牧民打交道时,金永强还有些腼腆。多年来,他一次次帮忙,牧民的心一点点靠近。在这里,金永强找到了人生的另一半。群众对他的称呼,也从“那个会蒙古语的警察”,变成了“曹格图(当地住户)家的女婿”。

  不仅要当好牧民群众的“贴心人”,也为远道而来的游客送去温暖。金永强说,因紧邻新疆,这里常有自驾的游客经过。隔一阵子,就会遇见车辆和人员被困的情况。

  去年冬天,两名来自湖北的游客被困。“接报时,太阳已快落山,戈壁夜里气温能降到零下30多摄氏度,没油没电没信号,非常危险。”金永强和战友迅即携带着卫星电话、油料补给和无人机,开车出发了。

  入夜,戈壁伸手不见五指。金永强和战友们走一段,便停车打开手电给被困人员传递信号。“方法虽原始,却管用。”金永强说,3个多小时后,终于找到了被困人员,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去年以来,明水边境派出所共接收群众救助类报警36起,救助80余人。

  离明水边境派出所不远,驻守着另一支护卫边境平安的力量——明水边境检查站。

  挥手车辆停下、示意车辆通行……检查站民警达永洋正和同事执行查验任务。

  从小怀抱军旅情、从警梦的他,从老家重庆千里迢迢奔赴河西走廊守边戍疆,“为热爱的事业奋斗,并不觉得苦。”达永洋说,这里虽有无边的荒凉戈壁,却能够成就热气腾腾的人生。

  达永洋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警犬训导员。2023年,达永洋携带警犬参加了全国移民管理机构首批警犬大比武并取得优异成绩,经他训练的警犬也被评为“功勋犬”,他荣立三等功。

  从最初的业务民警转变为拥有丰富经验的警犬训导员,达永洋不知付出了多少时间和汗水。“别人5点起床,我就4点起床,为了培养‘默契度’,我会用更多的时间来陪伴警犬。”达永洋希望所带的警犬能出类拔萃,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在一人一犬的朝夕相处中,达永洋与警犬逐步建立了默契度,成了一对同频共振的好“战友”。在他看来,警犬是他的搭档,更是他的朋友,“未来,希望我能与警犬一起,再立新功。”

  查验是守边,巡逻也是守边。伴随着轰鸣作响的桨翼转动声,3架警用旋翼机宛如苍鹰飞过G7高速路上空,飞往戈壁深处,开展又一次的常规升空巡防。

  马鬃山边境管理区,面积共2.6万平方公里,多为荒漠戈壁,车巡步巡受限。为此,甘肃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在马鬃山边境管理区启动旋翼机试点建设。

  旋翼机队成立之初,民警殷翔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成为第一批旋翼机飞行员。

  “旋翼机操作相对灵活,但想冲上云霄,也绝非易事。”在他的飞行笔记上,记录了上百页旋翼机操作驾驶技巧和方法。经过不断学习、练习,如今的殷翔,已能从容应对不少复杂场景。截至目前,他已顺利完成450多小时、3600余次的安全起降,已成为“飞天警队”的王牌飞行员,并被国家移民管理局表彰为“百名岗位建功新警标兵”。

  “飞天警队”的战斗力体现在及时处置突发警情上。两年前的一天,马鬃山边境派出所接报称,近期夜间在边境地区多次发现有可疑重型自卸车辆,偷挖盗采嫌疑较大。随即,殷翔和队友根据掌握的线索和获批空域开展重点巡查,并与派出所联动出警,成功锁定并拦截嫌疑车辆,抓获违法嫌疑人。

  忠诚无畏、苦练精飞,这是旋翼机队建立之初确定的警航精神,也是殷翔和队员们的青春写照。

  传承

  说起马鬃山的风,去过这里的人都会不自觉地把头缩进脖颈。

  但对18岁的武治民来说,参军报国是最酷的梦想。

  2018年,他跨越1300公里,来到马鬃山。刚下车,扑面而来的风裹挟着沙,给了武治民一个下马威。

  武治民要面对的挑战远不止这些。边境检查工作涉及面广,从熟练运用各项法律法规到熟悉掌握车辆、人员查缉流程,再到信息化平台的使用,对民警都有很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新兵,如何提高自身能力,成了武治民必须直面和解决的“当务之急”。

  “那时候感觉自己啥也不会,查车时都不知道怎么开口和人交流……”回忆起工作初期的窘迫,武治民不自觉地搓手。

  为补齐业务短板,武治民主动申请到地方公安机关跟班实习。三个月时间,他白天跟着老民警学习案件办理,晚上整理工作经验,一有空就向同事们请教询问、查缉等技巧,利用业余时间看案例、学法条、记要点;凌晨的勤务室里,常能看到他反复研究、试用车底探测仪的身影。

  功夫不负有心人。武治民和战友们总结日常实战经验,集思广益提炼出《边境检查站勤务指引13项》和“三四五查缉战法”,进一步规范了检查验证的流程和细节并得到推广应用。“能从成千上万的车流、人群中把那些违法犯罪分子揪出来,会特别有成就感。”武治民说。

  戍边人的生活似乎总跳不出一个定律,选择了戍边就意味着两地分居。武治民坦言,和家人聚少离多是最“苦”的。“因为不能经常见面,只能依靠语音、视频通话等‘远程关心’,好在家人们都很支持我的工作,他们的理解是我坚守岗位的力量源泉,也是一往无前的强大盔甲。”

  23岁的赵乾明是明水边境派出所最年轻的民警。来到派出所工作刚满一年,戈壁滩的紫外线已给他的面庞晕染上了一层黝黑和些许沧桑。

  “苦,不只在于环境的恶劣,实际上今天的戍边条件比以前好了太多。真正的苦,在于孤寂。”赵乾明说。

  还未来到这里之前,赵乾明也曾宽慰自己,戈壁滩上没有人可以和同事唠嗑,也能和小动物“说话”。但来了之后才发现,时间一长,就从无话不谈到无话可谈,也见不到什么小动物,这里只有一望无垠的孤寂。

  那为何还要坚守?赵乾明给记者讲了自己初次参与巡边踏查的故事。明水边境派出所守护着29.771公里的中蒙边境线,边境线附近路况崎岖狭窄,警车行至附近,大家便开始徒步巡逻。

  “在银装素裹的边境戈壁,我抬头望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大字和正上方庄严的国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一刻,我找到了答案。”赵乾明说。

  去年春节,赵乾明第一次没在家里过年。他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边关虽远,但这里的人民幸福安康,是因为有民警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奉献。如今,我也成了他们中的一员。我,无比荣幸。”

  灰蒙蒙的戈壁滩、大风卷起的黄沙、密集生长的骆驼刺……在马鬃山,绿色是最稀缺的颜色。记者发现,不管是边境派出所还是检查站,民警们都有种树的传统。虽然受土壤、气候等影响,把树种活的难度大,但民警们来年还种。

  或许坚持在戈壁滩种树就是告诉大家——我们热爱并坚守这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记者手记

  扎根戈壁 无悔戍边

  石丹丹

  不见绿色、没有人迹……车辆在戈壁滩上一路颠簸,甩起阵阵沙尘。抵达马鬃山镇这座边境小镇时,已是傍晚。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马鬃山。在这里,我走进了一群戍边民警的世界,他们坚守戈壁腹地,耐得住寂寞、经得住风沙、守得住初心,是最可爱的人。

  他们投身偏远,远离繁华。为了同一个目标,从祖国各地奔赴而来,与戈壁为伴,巡边踏查、走访入户、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忠诚履职,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护边境平安。

  他们扎根牧区,一心为民。清晨,戈壁滩还未完全苏醒,民警们便携带装备开始巡逻。除了警察身份,他们也是牧民群众眼里的救护员、搬运工、调解员、维修员,是群众眼里的“全能战士”,他们在,就安心。

  他们坚守岗位,严打犯罪。从晨曦微露到夜幕降临,检查站民警始终坚守执勤现场,发挥检查站“过滤器”作用,对过往车辆逐一检查;派出所民警则走访巡逻,排查安全隐患。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昂扬向上的精气神。他们如同沙漠中的梭梭树一般,迎风不倒、傲然挺立,戍边为民、守护安宁。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