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省外媒体看甘肃

【人民网】甘肃八步沙林场:治沙垦田四十载 华发绿洲三代人

 2019/04/11/ 11:05 来源:人民网-甘肃频道 董洪亮 王文嘉 魏怡

甘肃八步沙林场:治沙垦田四十载 华发绿洲三代人

2019年3月末,工人们正在十二道沟治沙。(王文嘉 摄)

  初春的腾格里沙漠南缘,大风裹着沙子直钻人口鼻。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抚摸着父辈们在这里种活的第一棵白榆树说道:“今年的治沙开始了,任务重着哩,但是我们有信心。”

  38年前,世代生活在甘肃省古浪县土门镇的6位老人不甘心将家园拱手相让于沙漠,1981年他们带头以联户承包的方式发起和组建了八步沙集体林场。他们扎根大漠,播种着自己的绿色梦想,这六位老人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作“六老汉”。

  38年来,从一道沟到十二道沟,三代治沙人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栽植各类沙生植物3040多万株。

  如今的八步沙林场,花棒、柠条、沙枣、白榆等沙生植物“编”成了7.5万亩“缓冲带”,挡住了风沙侵蚀的步伐,将古浪县与腾格里沙漠相隔。治沙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在荒漠戈壁播下层层绿意,育出亩亩梦田。

  保卫家园 “六老汉”挺进八步沙

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内存放着当年签订的承包合同。(王文嘉 摄)

  甘肃省古浪县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之一,境内沙漠化土地面积达到239.8万亩,风沙线长达132公里。

  八步沙原名跋步沙,意为人畜都很难跋涉到的地方。38年前,这里寸草不生,沙丘当时正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向南推移,周围10多个村庄、2万多亩良田、3万多群众受到严重影响。

  沙进人退;护卫家园,刻不容缓。1981年,家住古浪县土门镇的村民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赶着毛驴驮着树苗走进了八步沙,从小喝着风沙的他们,开始了艰难的治沙之路。

  初入沙漠,他们挖了一个地窝棚,垫一些麦草再铺上被褥,夏天闷热不透气,冬天寒冷墙结冰;三块砖支起一口锅,一天三顿饭和着沙子吃。花棒、榆树、沙枣等沙生植物被他们一株株亲手栽种下来。

  让茫茫沙漠披上绿装,谈何容易?

  “第一年种树没经验,种了1万亩树苗,第二年一场大风刮过,六七成树苗没了。”如今,第一代治沙人张润元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回想起当年的损失,老人还是满脸的心疼。

  老汉们不信邪,他们跑到没被刮走的树苗旁边观察,发现这些树苗旁边都有草墩,于是他们在树窝周围埋上麦草,固定住沙子,树苗不会被风刮跑。从此之后,“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方法应运而生。

  “六老汉”用这种方法在八步沙营造防风固沙林4万多亩,栽植花棒、梭梭、沙枣、白榆、柠条等各种乡土抗旱树种1000多万株,同时加强抚育管护、封沙禁牧,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大幅度提高。

  种树难,管护更难。“三分种,七分管。我们种了树,还要防火、防偷牧、防盗伐。村民们刚开始不理解,说你们种的树跟我们没关系,我们的羊该吃还得吃。”张润元说。

  于是,他们每天日头一落就进沙窝值班,夜里12点再返回。发现凌晨3点还有人“刮草”后,值班人打个盹又继续进入沙窝值守,保护脆弱的植被不被破坏。一旦发现有偷牧、盗伐的村民,他们就给村民讲道理,告诉他们治沙不仅是为六户人家,大家的田地都会得到保护。

  十几个春秋走过,一个长10公里、宽8公里,由乔、灌、草结合的绿洲将八步沙周围的10万亩良田紧紧裹在“怀抱”中。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