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爱国情 奋斗者】刘晓梅:为静宁揽云测风增雨防雹书写“大气人生”

 2019/04/20/ 22:33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 王占东

  静宁7·19特大冰雹被记入《中国气象风云录》之后的人影变革

静宁7·19特大雹灾中的冰雹

  静宁县位于六盘山以西的迎风坡,丘陵沟壑区的海拔在1340—2245米,这一地理地貌容易形成空气气流的二次抬升,形成冰雹。

  之所以会出现冰雹,是因为在春季、夏末至初秋时段,太阳烘热了大地,低层升温很快,而高空却依然相对冷却,由于锋面、地形等的抬升作用,使低层的暖湿气流发生抬升冷却,其中的水汽就凝结成小水珠。小水珠在上升气流抬升中继续冷却,变成了冰晶。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碰并了许多0℃以下的小水珠而逐步增大,当重量增大到上升气流无法再托住时,它就一落千丈,降至地面,即是冰雹。

  在静宁的农村,一小块冰雹云就会让几个村的苹果园受灾,轻者把果实打落,严重者直接砸得果树脱皮,需要重新栽植新的苗木,意味着农户再等五年才能收获苹果。

  冰雹对苹果产业大县的静宁来说,是高悬在苹果之上的一把利剑,且这把利剑经常跨越春夏秋三季,严重影响着静宁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在静宁县气象局绘制的冰雹入侵路径图上,冰雹入侵静宁县的路径多达5条。因此,冰雹也成为静宁继干旱之后的第二大气象灾害。

静宁7·19特大雹灾后的景象

  据静宁县气象局统计,自1971年以来,静宁冰雹灾害频发,年年有雹灾。以往一年最多出现9次,2015年截至8月中旬已经出现大小冰雹11次,刷新了历史纪录。冰雹最早出现在3月,最晚出现在10月,90%以上的冰雹集中在4—9月份,6—8月份降雹最集中,成灾的频率也高。

冰雹入侵静宁县的路径

  2008年7月19日,在苹果丰收在望的季节,静宁县却发生了让世界为之震惊的特大、罕见冰雹灾害。

  那场雹灾有多重?

  静宁7·19特大雹灾后,当地动用推土机清理路面上的冰雹。

  记者在静宁县气象局提供的灾害照片前看到,在冰雹的重灾区,比鸡蛋还要大的冰雹在路面上堆积成山。为清理路面的冰雹,竟然动用了推土机。八里镇部分村庄的房屋瓦片被击碎。桥乡桥村的苹果树枝被打断,苹果树主干树皮剥落,果实在地面落了一地。一张拍摄于静宁县城的照片显示,一辆出租车的挡风玻璃被击穿。据后来有关方面统计,那场冰雹让全县97条232公里道路损坏,全县果园受灾面积达28696亩,其中绝收16719亩。

静宁7·19特大雹灾后的景象

  后来,这场特大冰雹被记入《中国气象风云录》,拍成《中国气象风云录—静宁7·19特大冰雹》纪录片,成为气象界研究和应对冰雹灾害的典型案例。

静宁7·19特大雹灾后的景象

  灾害发生后,刘晓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面对干旱、冰雹这些灾害性天气,一个县级气象局能做的只是提前预报、预警,没有其它能力。尤其那时县级气象部门还没有多普勒天气雷达站,不能及时看到自己上空的雷达拼图,预报是省市气象台预报出来后,县级台才能报。而放眼全县人工影响天气设施,只有两个人影作业点。

  带着这些思考,刘晓梅撰写了两项报告——《关于7·19冰雹灾害天气预报服务情况的汇报及人影管理工作需要加强的几项措施的报告》和《关于中北部地区设立防雹作业点的报告》,呈报给静宁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报告引起了县上领导的普遍重视,多次召开论证会进行研究,并委派她带队去外地考察小型气象雷达的运行情况。

  2009年7月,甘肃省气象局和静宁县政府共同投资进行静宁气象雷达站工程建设。2010年7月,甘肃省第一个县级多普勒天气雷达站率先在静宁县建成并投入使用。

全省第一家县级多普勒天气雷达站

  “这等于是打开了我们的天眼!雷达每6分钟扫描一次静宁上空的天气状况,为全县气象预警预报服务提供及时可靠的依据。从那时起,静宁冰雹预警可以提前三小时发出,可以说这是静宁县气象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刘晓梅说。

  紧接着,刘晓梅带领静宁县气象局加快推进全县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建设速度。

  2016年—2018年,按照《静宁县气象防灾减灾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由地方政府投资建成了15个标准化人工防雹高炮炮点,实现全县24个乡镇有26门高炮作业点,全县外围基本实现全包围的防雹炮点布局网。

  “有了雷达,有了高炮防雹网,我们就有应对冰雹的武器了!冰雹的致率大幅度下降!”刘晓梅说,“冰雹云要来时,雷达会监测到,冰雹云到哪里了,我们提前作业,将其打散或驱走!防雹从原理上讲,一个是化学原理,一个是物理原理。 冰雹在云中形成后上下沉浮、不断滚动,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滚到一定程度时就下来了。冰雹云在路上时,我们用人影高炮把碘化银打进去,碘化银有化功能,把大冰雹化成小冰雹,小冰雹化成雨滴滴落下来。同时,高炮在发射中有爆炸的冲击波,也能促进冰雹颗粒的碎与。”

  “前几年,有些乡镇领导说,谁谁的防雹炮点把冰雹打到我们这边来了。县上领导安排我发言,让我讲原理,其实防雹就是自我保护。增雨要跑到上游,而防雹就是要管好我头顶这一片。我的力量强就把我的保护了,你想力量强,你就要建炮点。我们联合起来对抗、阻击,你打、我也打,我们就把它打到外面去了。我打、你不打,就把冰雹打到你跟前去了。所以各乡镇争先恐后地要炮点。只要有炮点,有对流天气来,可以在没有进入我的区域之前将其打散。我们在雷达上看,一块冰雹快要来时,几个炮点同时作业,就分开或散了,或擦着边就过去了。”刘晓梅说,“所以,我们附近县有的气象局长给我说:‘看着这个冰雹到你们那边去了,你们硬是给我们回来了!冰雹把我们砸了!’”

  目前,全县基本建成从北向南贯通7条防控线,从西北到东南5条防控线,从东北到西南5条防控线,全县外围基本实现全包围的防雹炮点布局网,针对各个方向移来的对流云都有相应的防线进行阻击,最大限度地减轻各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

  2016年以来,刘晓梅每年都组织人影作业技术培训班,召开长工作会议。她经常在人影指挥群里发雷达回波图,告诉长们冰雹云到哪里了,初期发量是多少,发展期的发量是多少,培养了一批训练有素的作业队伍。

让农民走近人影防雹高炮培训现场

  针对作业队伍不稳定问题,在刘晓梅的建议下,静宁县政府将作业人员的工资待遇纳入财政预算并予以落实,并协调保险公司为作业人员办理了综合意外伤害保险。一个人影作业点配备一名炮长、三到四名炮手。

培训现场

  在人工防雹中,静宁县人影作业点形成了由县气象局与所在乡镇政府共同管理的双重管理体系,以及一年四季都能开展人影作业的综合作业体系。

  在这一机制下,刘晓梅坚持领导带班制度,积极主动、准确及时、细致周到地做好气象服务的把关和指导,并亲自参与预报服务业务,靠前指挥,做到“一年四季不放松,一次过程不放过”,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的好评。

  2018年,甘肃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将全省防雹高炮升级试点放在静宁,静宁防雹高炮走向远程自动化控制阶段。2018年8月,在甘肃省人工影响天气60周年座谈会上,甘肃省气象局有关负责人说,2017年静宁县出现26次强对流天气,发射588次11877枚火箭弹和炮弹,占到全省的1/3。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