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高原绽放幸福花——甘南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纪实

 2019/05/08/ 03:1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徐锦涛

  聚焦绿色 生态工程夯基础

  年近60岁的合作市佐盖多玛乡新寺村民卓玛草老两口和女儿生活在一起。由于女儿在合作市打工,平日里老两口在家帮忙带孙女。在他家宽敞明亮的客厅里,精美的藏式柜子上摆放着液晶电视,藏式茶几上摆着干果、饮料等。“以前生活在牧区,住的是帐篷,烧的是牛粪,吃的是酥油、奶茶和糌粑,很少有蔬菜。生活也很不方便,看病得骑马到乡镇上去。”卓玛草说,10年前他们一家搬到了这里,住上了藏族风格的砖木结构房屋,想吃什么随时可以去村里的超市买,最方便的是在村里就可以看病。

  卓玛草的幸福生活,得益于甘南州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过程中“量身定做”的“生态人居工程”“生态经济工程”“生态环境工程”和“生态文化工程”四大“生态工程”。甘南州委州政府把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摆在首位,贯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全过程。

  生态人居工程,改造村子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幼儿园、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农牧村危旧房改造,动员群众绿化美化自家庭院和村庄周边环境;生态经济工程,牧区重点发展牦牛、藏羊等产业,农区重点发展中藏药、高原夏菜等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业,让农牧村休闲、观光等旅游业态成为藏区新名片;生态环境工程,合理划定村级生态保护区域,实施生态护坡和护村护田工程,开展村庄绿化行动,推广光伏发电等新型能源利用;生态文化工程,对有条件的生态文明小康村进行传统村落、重点历史街区保护和开发,分类编印藏汉双语生态文明教育读本,分层次对干部、群众、学生进行专门生态文明传承教育。

  四大“生态工程”,为甘南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夯实了发展之基。

  发力脱贫 特色产业富口袋

  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让群众过上小康生活。只有富了口袋,群众才能真正安家、安心、安乐。

  “村里环境好了,不出门也能挣到钱。”2017年11月,在木耳镇政府的帮助下,博峪村村民李桂芳申请到了5万元的贴息“精准扶贫贷款”,办起了农家乐。自开张以来,生意非常红火,仅去年一年就收入约10万元。

  “守着好风景,过着穷日子”,曾经是卓尼县木耳镇博峪村的真实写照。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项目在博峪村的落地,使这个村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截至去年年底,全村共有农(藏)家乐13户,每户年均收入9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014年的70户317人下降到2户9人。

  甘南州把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同精准脱贫、全面小康有机衔接起来,把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作为基本要求,既补足了农牧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富民产业等方面的短板,又提升了整体发展水平。据介绍,全州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316个,其中606个贫困自然村被列入生态文明小康村实施范围,涉及贫困户1.56万户6.54万人。目前,已脱贫0.97万户4.14万人,占全州脱贫人口的48%。

  如今的甘南,一个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绿色现代化乡村星罗棋布,幸福之花绽放高原。

  “到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1500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努力把广大农牧村打造成‘山清水秀环境美,丰衣足食生活美,淳朴善良心灵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生态家园。”甘南州相关负责人表示。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