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打造新业态 广开致富门——看甘肃如何拉开架势构建产业扶贫体系之七

 2019/05/28/ 05:28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宋振峰 洪文泉

  位于通渭县榜罗镇文川村的光伏电站项目为山村增添了几分现代元素。通渭县全力推进全国光伏扶贫试点县建设。目前,国家能源局累计下达通渭县光伏扶贫项目指标16.24万千瓦,已建成项目累计收益达4988万元,有力助推了精准扶贫。(资料图)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子斌

  3 光伏扶贫:点亮资源匮乏地区新希望

  想搞种植没有田,想搞养殖没有地,想搞乡村旅游没有“风景”。对于像积石山县中咀岭乡庙岭村这样的贫困小山村来说,发展产业处处迈不开步子。

  全村1900亩地全是山旱地,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农村“空壳化”严重……这怎么能脱贫?庙岭村村支书马孝仁愁得夜不能眠。

  “阳光”照亮脱贫路。光伏扶贫为我省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特别是偏僻落后、资源匮乏的地区下好产业扶贫棋,开辟了新路径。

  在厦门市海沧区政府的帮助下,如今,庙岭村的荒地上,“长”出了一大片闪闪发亮的太阳能光伏板。一座占地30亩,装机容量959千瓦的集中式光伏发电厂在此安营扎寨。

  在积石山县,感受到光伏扶贫发电项目温暖的不只庙岭村。现在,辉光村、白家沟村、李家山村联合建起了一座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这3个分属两个乡镇的贫困村,为了共同的小康路,克服行政区域限制,携手让170户贫困户在家门口吃上了“阳光”饭。

  “一次性投资,终生受益,这座电站每年可以收入119万元。”辉光村村支书乔有和对眼前这片“蓝板板”赞不绝口,“这就像是给咱农民发起了固定工资。以一度电0.75元计算,每户一年至少能从电站收入3000多元,以前谁能想到,靠着‘阳光’都能挣钱?”

  黄土地上“长出”的光伏电站,不仅为贫困群众带来“亮堂堂”的致富希望,还解决了村集体经济薄弱的难题,实现了“造血”式扶贫。“阳光越足,发的电越多,村集体的收入就越高。”提及此,乔有和很是开心。

  铺就光伏扶贫富民产业路。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开足马力,将光伏扶贫电站接网工程优先纳入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规划,畅通绿色通道,全力支持光伏扶贫电站早发电、早收益。

  2018年,我省光伏扶贫村级电站建成并网30.54万千瓦。截至目前,甘肃光伏扶贫已给近10万户贫困户送去了“大礼包”。

  网上订单进山来,脱贫增收有依靠。陇南花椒、静宁苹果、陇西中药材、定西马铃薯、兰州百合……这些曾经只能在大山深处自产自销的土特产,如今纷纷搭上电商“桥梁”远行,为当地群众换来脱贫致富的“真金白银”。

  去年,我省各地实现农产品网上零售110多亿元,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近300元。一些县区依靠电商的增收水平已经占到农民收入总额的四分之一。

  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产业链价值链。甘肃让贫困地区扬长避短,让贫困群众各得其所,不断打造的“扶贫车间”、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新产业新业态,正在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脱贫致富新的动力源。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