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第11届陇南乞巧女儿节】千年造纸法焕新生 西和麻纸网上热销

 2019/08/03/ 06:39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 韦德占

  在一个2米多宽的纸旁边,52岁的刘河村纸制作工艺的传承人手握一根棍在木桶里均匀地浆,投。他手持一个固定有网的纸,在水中搅来搅去。几分钟后,他捞出铺有纸浆纤维的木框,立在旁边台子上,轻轻一剥,从网上便剥下来一张张湿漉漉、半透明的薄纸。不远处的纸场里,10多张纸绷在框中,“晒”着太阳。

  跟会介绍,他所在的刘河是一个祖辈相传造纸绝活的。他们家从有记载名字的上辈数起,已是纸的第五代传承人,至今已延续千年。每年春天,民们在专门种植的构树林里,来构树枝刮皮,树皮经过泡、蒸、踩、砸、切、等72道工序,最终变成纸。

  “我父亲在传我造绝活的时候就说过,西和制作的过程中每一道工序都得精细,我们做的不仅是,更是对祖辈们的承诺;卖的不仅是,更是良心。”30多年来,尹跟会秉承着父亲的教诲,在最艰难的时候依然坚持造

  图为抄纸环节。纸匠双手端起抄纸纸巢里巧妙地穿梭,褐色的纸浆翻滚、起伏、沉淀,几秒钟时间,纤维就均匀地停留在了竹上,进行初步脱水后,将子反轻轻一揭,那些原本属于大自然的构树皮就完成了庄严蜕变,一张张手工麻纸正式诞生

  尹跟会告诉记者,过去人们生活主要靠制作麻纸维持生计,但造纸费时费力,是一个艰苦的活计儿。“很多年轻人吃不了苦,也耐不了麻烦,多选择外出打工。手艺人也是空怀祖传的绝技却一直受穷。”就这样,村上造纸的人也越来越少。

  3年前,尹跟会把远在新疆打工的儿子叫回来家,又将造纸绝活传给了儿子。“我老了,但是咱家这世代相传的造纸绝活绝不能在我这给丢了。这手艺我是传给你了,你要还想出去打工我不拦你,但是你得答应我,等我老到干不动的那天,你必须回家给我造纸。”将造纸绝活传给儿子后,尹跟会好像完成了人生的一棒接力一般,松了一口气。

  近年来,陇南市互联网的应用让大山里的特产渐渐被外界熟知,开始源源不断地走出大山。乘着互联网的“快车”,西和县鼓励村民开宝店,在网上销售纸。渐渐地,西和纸通过互联网焕发了新生,抬高了“身价”,开始从普通土产民间生活用纸向高档书画专用纸的“华丽转身”。

纸场里,10多张麻纸绷在框中“晒”着太阳

  “西和‘上了网’以后,如今,全国各地都有我们的用户。我们一年平均生产四五百刀,每刀100张。”跟会告诉记者,通过电商平台,许多外地客人上门定做,城里的纸商也大规模批发。他粗略一算,去年的销售额15万还不止。看着跟会的挣了钱,就在去年,跟会的儿子也回到了家乡,跟着他一起造纸。

  随着西和入驻网店热销,刘河、朱河两村许多手艺人的钱包鼓了起来。如今,随着当地政府的支持推广,西和知名度与价格都不断大幅提升,远销海内外,发展形势喜人,和尹跟会的儿子一样,很多年轻人重返家乡,重拾多年不用的家传绝技,开启了一段制作的新生活。

  借助互联网,古老的造纸术重新焕发生机。近年来,西和县通过传承人带动、技术扶贫培训和电商渠道销售等方式,帮助农民掌握造纸技艺,打开产品销路。

麻纸传承人正在整理货架上的麻纸

书画作品展及制作工艺展现场,参观者络绎不绝

  第十一届陇南乞巧女儿节期间,举行了“书画作品展及制作工艺展”。面对活动现场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尹跟会详细地为大家介绍着西和的特点和制作工艺。

  作为西和县近年来精心打造的文化旅游产品,麻纸凝结了造纸艺人的人文情怀。在那些漫长的无比艰辛的岁月里,麻纸伴随着朱河、刘河两村的祖祖辈辈一次次渡过难关。今天,它已经成为当地富民产业,支撑起了人们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希望。

首页  上一页  [1]  [2]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