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生活课堂】三伏天的数字养生

 2019/08/06/ 06:3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刘姿含 吴建 张乾

  入伏喝三汤

  1.海带绿豆汤——去热促消化

  要说三伏天解暑汤,当属海带绿豆汤了。煮绿豆水时间不要长,煮个八分钟到十分钟就关火,喝那碧绿澄清的汤,消暑效果最好。除了绿豆,还可以加入少量海带丝,对夏天消化不良有一定作用。

  2.冬瓜莲子银耳羹——解渴又生津

  三伏天炎热,人会感到特别烦闷,这时候清淡可口的冬瓜莲子银耳羹能帮上大忙。将莲子去芯洗净,放入砂锅中加足量水煮,莲子煮到15分钟时,放入泡发好的银耳,转小火继续煮20分钟,放入冬瓜片和少量冰糖,待银耳软糯,莲子和冬瓜片煮熟就可以了。这碗汤羹很适合下午茶,晾凉吃,爽口解渴、消暑生津。

  3.扁豆薏米粥——解暑健脾胃

  天热造成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用一点白扁豆煮粥吃,既丰富主食的内容,又能消暑健脾胃。

  白扁豆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佳有很好的功效,白扁豆先和薏米(各50克)用水浸泡2-4小时,然后和50克绿豆混合,放入砂锅,倒入6-8倍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1小时,薏米和扁豆煮软烂,吃的时候放点糖或蜂蜜。

  入伏三主食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1.头伏吃饺子——平补效果好

  饺子在中国出现的历史时间已有一千多年,伏日人们食欲不振,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头伏吃饺子还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营养专家认为,伏天不能热补或温补,最好平补,饺子正适合平补,饺子含糖类、B族维生素、多种矿物质等,营养丰富、容易消化。

  2.二伏吃面条——驱病败心火

  中伏是三伏天中最热之时,吃一碗热汤面,吃后出一身汗,保证营养的同时,发汗也祛除湿气。

  三伏天除了喝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面条出锅后用凉开水过几遍。麻酱要用水稀释,酱油要用热花椒油炸一下,醋里滴上几滴香油,把这些佐料浇到面上,再配上黄瓜丝、菠菜等,浇上蒜泥,不仅刺激食欲,而且“败心火”。

  3.三伏吃烙饼摊鸡蛋——恢复补营养

  到了三伏的时候,人体消耗已经到了一定程度,所以,这个时候要适当多补充营养,恢复体力。

  烙饼除了面粉本身的营养外,其他营养素都严重不足。这时如果加上鸡蛋和部分时令鲜蔬,就可以达到饮食多样化及营养均衡的标准。

  入伏后的四大禁忌

  张 乾

  禁忌一

  过分贪凉

  很多人到了夏天不止爱吃冷食,还爱洗冷水澡,特别是身体受热大汗淋漓时,马上就去冲个冷水澡来降温,这样是非常不利健康的习惯。尤其是一些胃肠差的人来说,冷水澡很可能会引起他们的腹痛、腹泻的情况发生,而且经过冷水刺激后人体会加快心跳速度,升高血压,让肌肉和精神都处于紧张状态,尤其是对于怀孕期、婴幼儿及老年人来说,夏季不能冲冷水澡,洗澡水要控制在35℃-40℃左右,洗澡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

  禁忌二

  只吃水果

  到了三伏天身体出汗比较多,消耗比较大,容易感觉到疲劳,而且没有胃口,一部分人群只是选择蔬菜和水果,长时间下去营养不均衡,降低了免疫力,所以导致疾病。平时可以多吃一些含钾比较丰富的蔬菜和水果,比如芹菜西红柿或者香蕉等,适当的补充优质蛋白质,比如蛋类鱼类瘦肉类等,出汗时会让B族维生素流失,可以多吃一些五谷类的食物来补充B族维生素。

  禁忌三

  大口喝水

  三伏天天气燥热,频繁出汗导致水分流失,很多人喜欢大口大口的喝水补充水分,但大口喝水却是养生的一个禁忌。因为水分会快速的稀释到血液,增加了心脏负担,对于冠心病来说是非常凶险的。夏季喝水采取少量多次的原则,每次喝水量不能超过200毫升,尽量选择温开水。另外夏季也不能长时间喝冰镇饮料或者吃冰激凌等,冷饮确实能够解暑,但是会对胃黏膜带来损伤,导致胃黏膜血管突然的收缩,从而引起黏膜的水肿和糜烂。

  禁忌四

  湿发入睡

  夏季很多人恨不得泡在水里,一天洗好多次澡,而且晚上洗完澡头发没吹干就睡觉了,第二天往往会出现头疼的情况。

  湿发入睡的做法是非常不利于健康的,夏季人体能量消耗比较大,抵御病毒的能力会减轻,当湿发入睡的时候,水分滞留于头皮,会导致气滞血淤、经络阻闭。并且导致“湿邪”在不知不觉中入侵身体。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