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陇原巨变·民生保障篇】一枝一叶总关情

 2019/09/27/ 07:0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徐俊勇

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餐厅为老人提供可口的饭菜。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盛学卿

  2 养老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2005年,我省逐渐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呈现出加速发展势头。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436.2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达到16.5%,且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增加,预计到2020年将突破445万人,未富先老特征明显,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面对日益严峻的养老服务工作,甘肃民政迎难而上。2017年,按照民政部等6部门统一部署,省民政厅联合相关部门启动了为期4年的“养老院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明确了到2020年的养老院质量建设目标:全省基本建立统一的养老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养老服务质量治理和促进体系更加完善,养老院服务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养老机构床位使用率达到80%以上,养老机构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到95%以上,所有养老院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形成一批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功能完备、质量水平一流的养老院。

  现年88岁的张素琴老人在兰州市社会福利院生活了已15年,她目睹了兰州市社会福利院的快速发展。“刚刚入住福利院,房间设施简陋,配备了简单的洗漱用品,如今,房间变成标准间,配备了电视机、圈椅、茶几、鲜花等物品,24小时供应热水。”张素琴说,每天早晨起来,拉开窗帘,阳光透射在鲜花上,一天的心情都是美美的。

  70载风雨洗礼,70年沧桑巨变,见证了甘肃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与成长。成立于1956年的兰州市社会福利院,2014年被列为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全国试点单位。副院长许相如介绍,为了更好地满足兰州市“三无”老人、孤老优抚对象、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福利院于2015年开工新建了老年养护中心,主要建设内容有老人各类生活用房、心理咨询室、诊疗室、社会工作室、浴室、护士站、餐厅等功能设施,新增公益性床位500张,全面提升公办养老机构的养护水平。

  为进一步激发各类服务主体活力,省民政厅紧跟时代发展,紧贴实际需要,探索创建了政府搭台、企业参与、市场化运营、股份制合作的养老机构建设运营新模式,率先出台了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3个地方性标准,创建了一批规范化标准化福利服务机构和示范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推动养老服务向专业化方向迈进。

  嘉峪关,是1958年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酒泉钢铁公司”建设而兴起的一座新兴工业旅游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多年来,全市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已初步建成了“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了市民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2018年5月,嘉峪关市被民政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第三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

  居住在嘉峪关紫轩社区的石菊兰老人退休后,几乎每天都会前往社区活动,参加舞蹈队、曲艺班。“老年人走出家门,进入社区养老,融入社会,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晚年生活幸福指数。”石菊兰感慨地说。

  初步形成的多元化养老格局为养老服务提供了有效保障。截至2018年底,全省社会养老床位达到13.1万张,比2012年底增长9.2万张,每千名老人床位数从11.8张增长到30张。全省各类养老机构达到331家,设置机构养老床位2.59万张,养老机构从2012年底的36个空白县区已发展到覆盖所有市(州)、95%的县(市、区)和大部分中心乡镇,机构供养床位有效保障了老年人入住需求。

  进入新时代,省民政厅瞄准民政改革发展前沿,抢抓历史难得机遇,全面启动全省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以“互联网+智慧养老”为抓手,通过搭建老年人口数据平台、探索智慧养老互助服务,提升为老服务水平。目前,全省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所有市州和50%的县(市、区),在部分地方已初步形成了“一刻钟”服务圈。联合省卫生计生委等8部门,推动医养结合工作稳步健康有序发展,建成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地区3个,省级医养结合试点地区和机构8个,试点医养结合县市区37个,市县乡医养结合试点机构303个。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落后、功能单一等问题成为我省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瓶颈”,为此,我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出发,着力补足补齐养老服务面临的短板。加大以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为载体的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严格规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和运营管理,使城市社区和行政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88%和50%。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