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关注农民专业合作社系列报道之五:脱贫路上“领头羊”——平凉市以党建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纪实

 2019/11/19/ 06:32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朱宇鲲

【脱贫攻坚奔小康】

关注农民专业合作社系列报道之五——

脱贫路上“领头羊”

——平凉市以党建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纪实

  庄浪县在农民合作社大力推广矮化密植苹果树种植技术,让更多的农民走上了致富道路。庄浪县委宣传部供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朱宇鲲

  耕地牛、苹果树、玉米秆,这些在平凉农村最常见的农业资源,一经整合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结缘,不仅延伸了产业链,而且拓宽了发展之路。目前,平凉市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5000多个,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商贸等各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已逐渐发展成为当地脱贫路上的“领头羊”。

  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平凉市把抓党建与抓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党建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的核心作用,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

  “村党支部+合作社”:让农民变股东富起来

  “一个村子发展的好不好,关键要看有没有能办事的村党支部。”55岁的李世成是庄浪县农梦缘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名受益者。说起村里的发展,他不禁感慨道。

  李世成所在的村子庄浪县水洛镇吊沟村是全县140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413户1785人,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9户633人,贫困发生率为35.46%。

  山大、沟深,底子薄、没产业,是昔日吊沟村的真实写照。如何通过发展产业,有效盘活农村土地、资金、劳力等闲置资源资产,让农民早日脱贫?2016年,吊沟村党支部、村委会重新改选,改选后的新班子上任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

  李世成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几年前,老伴患脑溢血离世后欠了不少外债,虽说家里有8亩土地,但劳累一年几乎没啥经济收入,主要靠他和儿子外出打工。

  “村里建养牛场时,我的2亩地入股到养牛场的合作社,前三年每亩每年获得保底分红400元。”李世成说,以后每年根据合作社效益还能获得相应的利润性分红。三年前,李世成将县里发放给贫困户的一头“扶贫牛”也入股到合作社,每年获得投牛固定分红700元。如今,李世成每个月抽出20天时间来养牛场清理圈舍、铡饲草打打零工,每天收入60元,其余时间忙家里的农活。

  水洛镇党委书记马立强介绍,吊沟村按照“党委政府主导、公司化运作、合作社经营、农户入社入股分红”的运营模式发展,目前已新建肉牛养殖场1处,修建牛舍10座、青贮池8座,存栏规模达到600头。吊沟村92户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贫困户与合作社签订入股协议,牛场采取自繁自育和投牛入股的方式,生产优质高档平凉红牛,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全村现有未脱贫人口52户185人,贫困发生率10.36%。

  沿吊沟村顺着硬化的水泥盘山路到山顶,站在朱店镇杨湾村,放眼望去,一层层梯田地里长满了矮化密植的苹果树,有的已进入挂果期,有的还处于育苗阶段。

  “眼前这一片都属于吊沟流域,近几年每个贫困村都有了农民自己的专业合作社,农民的钱包鼓了,村容村貌、道路状况也随之好起来了。”朱店镇镇长宋平江介绍,老人们传说这里之所以叫吊沟,是因为以前没修梯田的时候,一捆麦草能从山顶滚到沟里去。

  谈话间,记者来到朱店镇冠林园果品专业合作社新建的苹果基地。

  46岁的杨湾村一社村民马芳华正在苹果基地锄草,每天能挣到60元。两年前,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马芳华将家里的2.8亩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每年每亩保底分红400元。“在合作社打工期间,我学会了拉枝、剪树、施肥等务果技术。”世代靠种植洋芋、小麦的马芳华已经尝到种植苹果树的甜头,她家的3亩苹果树已挂果,去年,每亩卖了2000元。5亩矮化密植新品种果树苗正在成长,马芳华一家脱贫有希望了。

  像马芳华这样独立经营果园的农户,合作社还按照技术统一培训、管理统一标准、农资统一供应、产品统一销售的“四统一”模式,提供社会化服务,解决了农户发展产业“没钱干”“干不好”的问题。

  “只有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与党支部建设融合起来,提升党支部成员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能力,合作社才会越发展越好。”杨湾村党支部书记杨怀平兼任朱店镇冠林园果品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看到了党支部和党员的引领示范作用,近两年,合作社着力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群众致富带头人30名。合作社的12名党员还建立了近300亩的示范园,每名党员帮扶6户劳力缺乏、还没有完全掌握果园管理技术的贫困户。

  “合作社吸纳常年用工80多人,其中贫困劳动力22人,季节性用工达200多人。苹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树龄的增长,今后几年的用工量会成倍增加。”朱店镇镇长宋平江介绍,至目前,村社党组织联手,共动员281户群众以土地和果园入股合作社,集中连片建成苹果基地2600亩;而在群众入股合作社前,这些地大多是群众闲置的撂荒地。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目前全村果园面积累计达到3800亩,人均2亩,其中挂果园达到600亩。

[1]  [2]  下一页  尾页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