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扶贫好政策让临洮县新尧村王建荣过上了好日子

 2020/04/26/ 09:24 来源:定西日报 记者 杨晓军

扶贫好政策让他过上了好日子 

  每日甘肃网4月26日讯 据定西日报报道(记者 杨晓军)谷雨过后,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洒落在临洮县漫洼乡新尧村,给春旱已久的小山村带来一丝生机。

  由于下雨,村民们都无法下地干活,纷纷聚拢到村委会的村民文化活动室,聆听市畜牧兽医局的专家讲授肉牛养殖技术。

  听说有专家来讲课,家住新尧社的王建荣放下刚熬好还没来得及喝的罐罐茶,骑上电瓶车直奔村委会而去。作为养牛大户,只要有培训、学习机会,每次他都不会轻易放过。

  “他这人最大的优点就是爱学习、肯钻研,所以他家的牛养得最好,现在都快成土专家了,村上好多人跟着他养牛过上了好日子。”新尧村党支部书记马成说起王建荣赞不绝口。

  据村支书介绍,三四年前,王建荣还是全村出了名的贫困户。“那时候,老婆生病,每年光医药费就得3万多元,每次去医院取药就得七八千元,说实话我都恐惧去医院。为了给妻子看病,我四处借钱,过的日子可怜着说不成。”回忆起前几年过的苦日子,王建荣连连叹息。

  王建荣的家原来在新尧村小丁家岔社,是全村最偏远的地方,而且在山梁上,要走8公里山路才能到山下。仅能容一辆架子车通行的土路又窄又陡,下雨天更是泥泞难行。家里种着几亩薄田,每年种点土豆之类的作物勉强糊口,即便遇到丰收年,由于交通不便,也没有办法拉运到山下去卖成钱。

  “前几年,看着王建荣生活着实困难,村上也考虑过给他家评个‘低保’,没想到他却坚决反对。”村支书马成说,王建荣人穷志不短,称自己年轻力壮、有劳动能力,吃“低保”会让人笑话,要靠自己的努力争取过上好日子。

  “虽然老王从来不主动张口提要求,但他家的实际困难大家还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马成说。

  为了帮助王建荣能够顺利摘掉贫困户的帽子,乡、村两级干部和社会帮扶单位都想了不少办法。

  转机出现在2018年,当年王建荣通过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终于告别了小丁家岔社山顶上的土坯房,搬迁到山下新盖的砖瓦房,S229公路从门前经过,交通十分便捷。

  走进王建荣的新家,房间收拾得干净整洁,地板砖也擦得铮亮如镜。在客厅墙壁上张贴着一张A4纸,详细记录着王建荣家自2014年至今享受的各项精准扶贫政策,退耕还林补助、农机购置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易地扶贫搬迁补助、自来水入户补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资助、一座钢架日光温室补助、财政资金入股量化年终分红、养牛达标奖励等每一项政策落实都一目了然。而在这一系列补助、奖励中,让王建荣津津乐道的是一项“脱贫奋进奖励”,虽然只有区区300元,却代表着他已经彻底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政府的“输血式”帮扶终于将王建荣从贫困的泥潭中拉了出来,更是激发了他依靠双手勤劳致富的动力和决心。如今,他通过发展肉牛养殖,每年收入5万多元。同时,种植三座日光温室,去年毛收入达3万元。加上各类政策性奖补资金以及儿子在新疆跑出租车的收入,王建荣家的年收入已经超过10万元,顺利实现了脱贫。

  “前几年穷得叮当响的时候,根本不敢设想如今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王建荣一边煮着罐罐茶,一边讲述着他的“致富经”,爽朗的笑声里全是满满的幸福。

  “以前,王建荣的贫穷在村上出了名。如今,他的勤快在全村也是出了名。由于妻子有病在身,儿子在外务工,家里一切活计都靠老王来干。每天凌晨五点,他就要去大棚给蔬菜浇水,一天忙碌到半夜十点多还要给牛铡草。”村支书马成说,庄农人的幸福就是靠勤劳的双手奋斗出来的,“等靠要”永远等不来好日子。

  去年以来,王建荣不断扩大肉牛养殖规模,基础母牛存栏10头以上。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