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时政要闻

同饮黄河水 共奏大合唱——沿黄九省区省级党报联动采访报道关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

 2020/05/25/ 06:1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文洁 杜雪琴 青海日报记者 孙海玲 四川日报记者 吴浩 钟振宇 宁夏日报记者 姜璐 实习生 张乐楠

  青 承担“源头责任” 拿出“干流担当”

  青海日报记者 孙海玲

  69岁的求中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麻多乡郭洋村的一位牧民,她的家距黄河发源地——约古宗列曲3公里处,也是离黄河源头最近的一户人家。因为一家人义无反顾承担起了守护黄河源头的重任,从而得名“黄河第一家”“黄河第一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后,求中的儿子格求成为一名生态管护员,保护着这里的源头净水。

  在青海,黄河流经曲麻莱、玛多、达日等16个县域,这条母亲河不仅养育了勤劳的各族人民,也哺育出新时代的生态管护员。

  玛多是万里黄河流经的第一县,站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黄河第一桥,放眼望去,黄河水碧波荡漾,成群的海鸟在水面上嬉戏,一幅生态和谐画卷映入眼帘。

  “鸟儿变多了,草也长高了,野生动物也多了。”索索是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的一名生态管护员。从牧民到生态管护员,32岁的索索一说起生态环境变化,欣喜跃上脸庞。

  求中和索索只是黄河源头众多管护员的一个缩影。如今,像他们一样用实际行动保护着黄河的人越来越多了。

  青海作为黄河源头、干流省份,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担负着源头责任和干流责任。近年来,青海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扣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要求,推动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在黄河治理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确保“中华水塔”稳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一批重大生态工程顺利实施——青海省启动了“中华水塔”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启动实施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湖泊和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一期、二期工程。

  源头管护力度不断加大——青海省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园区“一户一岗”设立3042个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全面建立五级河湖长体系,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网络监测体系;累计治理水土流失7017.46平方千米,水源涵养和河川径流量稳定性增强,黄河上游来水量持续偏丰;出省干流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实现了“天下黄河青海清”。

  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草原退化趋势明显减缓,森林生态功能逐渐增强,湿地生态系统面积扩大,荒漠化土地面积逐步减少,生物多样性资源恢复加快,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今天,从黄河发源地的曲麻莱县到黄河出境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在绵延1600多公里的干流线上,青海各地干部群众正在把保护黄河生态作为重大责任,确保清水东流。

达日县境内壮阔的黄河景观。青海日报记者 黄灵燕

张周平委员 青海日报记者 张地委

  张周平委员 让一河碧水绿青海

  青海日报记者 孙海玲

  在青海,流传着一句“天下黄河贵德清”的民间谚语。滔滔黄河,在冲出龙羊峡谷之后,留下了一片开阔的谷地,这片谷地,就是被人们称之为“高原小江南”的好地方——贵德。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全国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青海省委会主委张周平带领相关工作人员,来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专题调研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详细了解黄河两岸生态治理情况,充实、丰富和完善提案内容。

  “我们青海的水土保持这几年取得了很大进展,有40%—70%的流域面积得到治理,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流域面积没有得到治理。”张周平委员说,“青海过去经常提‘天下黄河贵德清’,经过新一轮的生态治理,我觉得还应该做‘天下黄河青海清’的文章,我们不但要保证一江春水向东流,而且应该做到一河碧水绿青海。”

  张周平委员认为,新时代要深刻理解“黄河治理,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内涵要义,准确把握“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的科学论断,聚焦水源涵养、水资源集约利用、流域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共同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贡献智慧和力量。

  “青海是黄河的源头,保护好黄河生态安全我们义不容辞。”张周平委员说,作为源头省份,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履行好“青海使命”。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