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雄关时评】用好政策工具为就业民生市场主体纾困解忧

 2020/06/01/ 11:02 来源:嘉峪关日报 杨亮

用好政策工具为就业民生市场主体纾困解忧

  杨亮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把新增的1万亿元财政赤字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强化公共财政属性,决不允许截留挪用。特殊时期要有特殊政策,国家的发展是这样,城市的发展也是这样。如果没有特殊时期的政策充分供给,市场主体的存活率就会持续下降,基本民生将无可保障,就业也会举步维艰。

  所谓政策工具,指的就是达成政策目标的手段,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投资政策等。之所以要强化政策工具的使用,原因就在于市场调节对突如其来的不确定性冲击因素缺乏有效的自我“免疫”,或者说市场调节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也正是基于此,国家不断强化宏观政策的实施力度,其目的就是要让“有形之手”为“无形之手”保好驾、护好航。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减税降费、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金融支持等“有形之手”的介入非但必需,而且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恢复还将起着至关重要的助力作用。

  疫情之下,冲击最大的就是中小微企业,不少企业因没有订单不得不关门停业,还有的企业因贷不上款只得宣告破产。可作为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顶梁柱”、吸纳就业的“生力军”,一旦中小微企业的生死存亡受到威胁,整个城市的经济运行体系必然会受到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易言之,市场主体短时间内的纷纷隐退和消失,就业和基本民生的保障将失去依凭。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小微企业一旦宣告破产,其必将会在短时间内将冲击波带给其他产业的上下游,影响整个产业链的良性运转。所以,国家提出要将特殊转移支付的钱全部落实到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就是在保障这些企业和部门始终行走在良性循环的路子上。

  其实,市场主体就好比一个承载就业群体的大平台和大载体,当市场主体的齿轮高速运转之时,坐落在平台空间中的每一个因子就会随之运转起来。从这个角度来看,保住了市场主体就等于保住了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各地区各部门为了稳住现有就业岗位可以说是不惜血本和投入,把政策是能用尽用。当然,从短期来看,这种政策和资金的使用看似投进了“无底洞”,可是从长远来看,只要市场主体的生命力还在,其持续发挥效应的潜力和可能性就会一点一点地孕育和显现出来,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正轨之时就会爆发出强劲的带动力量。

  “钱是可以生钱的,用之于民的钱可以创造新的财富,涵养税源,使财政可持续。”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投入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既是在强化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质属性,更是在为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提供支撑。当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和困难群众等就业重点群体有了就业岗位,其家庭就有了保障、生活就有了信心;当我们充分发挥好政策工具对基本民生的兜底作用,社会的稳定就会毫无后顾之忧;当市场主体的生命得以维系、发展活力得以彰显时,它不仅可以为新增就业群体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就业岗位,还可以为地方财政聚拢源源不断的税源,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强大的动能。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这些都是政策性工具最有效的抓手。稳住经济基本盘,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在手上,而要想牢牢地托住这个底,关键要把政策用活、用巧、用到位。因此,要想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发挥好政策工具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我们既要增强政策举措的灵活性、协调性、配套性,让更多新的市场主体快快地生长出来,更要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掌握工作主动权、打好发展主动仗,真正做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