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绘就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图景——山丹大力推进生态宜居村庄建设纪实

 2020/06/05/ 11:13 来源:张掖日报 记者刘泽 陈露 李玉洁 翟继宗

绘就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图景

——山丹大力推进生态宜居村庄建设纪实

  张掖日报记者刘泽 陈露 李玉洁 翟继宗

  每日甘肃网6月5日讯 据张掖日报报道  立夏后的第一场雨刚停,山丹县东乐镇城西村村民赵淑珍便忙活了起来,归置好前阵子搬家的杂物,赵淑珍和老伴开始在院子里“规划”他们的小菜地。自从搬进这套位于生态宜居村庄聚集点的130平方米的大房子后,门前绿树掩映,院里花香四溢,屋里新式的家具家电一应俱全,赵淑珍一家的新生活“蓝图”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和赵淑珍的“小家”一样,山丹县大大小小的村庄也在经历“革新”:“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生态与宜居并行……在焉支大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美丽风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和乐景象,一一从记忆回归现实,一幅幅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好的画卷正在次第展开。

  从“穷故土”到“新福地”

  “干旱缺水、交通不便、土地贫瘠,严酷的自然现状就像一道道屏障,贫困赶不走,小康就进不来。”老军乡潘庄村村主任杨泽宗说起曾经的家乡心情复杂。

  地处焉支山北麓高寒冷凉地区的潘庄是山丹老军乡基础条件最差的村,绝大多数群众沿山居住,曾是全县13个重点精准扶贫村之一。实施生态搬迁是打开这里脱贫缺口的首选。

  背靠着大山住了30多年,潘庄村村民陈亮和村里的乡亲们一样,也曾有着故土难离的思想。“不搬,穷日子、苦日子就没尽头。”作为第一批搬下山的村民,已经走上致富路、享受着便捷生活的陈亮早已没有了那时的两难。自2012年起,山丹县、乡两级累计投入各类扶贫专项资金3500万元,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土地整理、安全饮水等15个项目,让潘庄村211户沿山地区贫困群众率先搬出了“穷窝窝”,住进了高标准易地扶贫搬迁住宅小区。

  211户群众率先开始了新生活,但仍有279户群众难解心结。搬出去住得不习惯怎么办?搬下去干什么?……村干部们一次次进家入户讲政策、摆实例。“搬家容易‘搬心’难,打动人心的还是实打实的好政策。”杨宗泽说。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巩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成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今年年初,山丹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宜居村庄建设的实施意见(2020—2021年)》,提出从今年开始,山丹县将用两年时间将居住在祁连山浅山区高海拔地区农户,以及村庄空心化严重、公共设施薄弱、居住地点分散、产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脆弱、地方病和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区域群众约2万人,部分搬迁至县城居住,部分搬迁至生态宜居村庄集中安置,实现全县农业向集约化发展、农村向城镇化迈进、农民向职业化转型。

  杨宗泽嘴里“实打实的好政策”便是《意见》里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对整村、整社搬迁至生态宜居村庄的群众,每户给予2万元奖励以及享受政府贴息的统一申请贷款,对自行拆除旧宅基地上建构筑物腾退复垦的,每户补助1万元。同时,各乡镇还根据本乡镇实际,择优选定生态宜居村庄建设地址,高标准编制规划搬迁群众的生态宜居聚居点以及配套产业发展规划。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政策出台后,潘庄村被纳入到整村搬迁的范畴,一系列“硬核”举措和涵盖搬迁对象、规划设计、项目建设、搬迁入住、后续管理的生态宜居村庄建设政策清单、后期规划蓝图一一送到了群众手里。政策的牵引力让剩余的279户群众全部解开了思想“包袱”,达成“腾退复垦”的协议,实现了整村搬迁,等待他们的将是越走越宽的致富路。

  安居才能乐业。不仅仅是老军乡,从“穷故土”搬迁至高标准规划的生态宜居村庄“新福地”,已成为山丹县生态宜居村庄建设的重要抓手。据了解,今年,山丹县将在已腾退复垦799户,已腾退复垦面积36万平方米的基础上,在8个乡镇新建生态宜居村庄点9个,腾退复垦1549户。

  村庄“美颜”百姓开颜

  紧邻国道312线及G30高速,东乐镇城西村的村庄面貌已成为公路沿线的一道靓丽风景。

  宽敞的文化广场上,文体设施齐全,文化墙上红色的“中国梦”字样格外亮眼。不远处,统一的徽派风格建筑小院整齐排列,青瓦白墙与远山青黛、绿树红花相映成趣。这是东乐镇城西村新建的生态宜居村庄聚集点。

  该镇副镇长张永盛介绍,在生态宜居村庄建设中,东乐镇投资2600万元,推进全镇风貌革命,实施中心村特色住宅、基础设施配套和人居环境改善等重点工程。同时,在集镇新区规划建设生态宜居村庄聚居点,全面打造产业聚集、通道发展的生态宜居村庄。目前,集镇新区34户特色新居搬迁入住,87户风貌改造全面完成。

  “聚居点道路硬化、上下水、房屋建设都是统一建设,新居每户占地330平方米,分为130平方米和70平方米两种户型,农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户型,政府提供每户5万元的补助。”张永盛说。

  村庄“美颜”,百姓开颜。40岁的白秋莲是城西村的老村民,也是生态宜居村庄点上的新搬迁户。曾经老房子门前污水横流、杂草乱堆的景象曾是她的“噩梦”。如今,搬进130平方米的新居已经三个月,看着家家户户门前的绿树红花和干净整齐的厅堂院落,白秋莲还是觉得像做梦,而这次却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美梦。

  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套也是生态宜居村庄的“硬件”装备。在城西村的居民点记者看到,新建的大型广场、幼儿园、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以及镇中心小学等均分布在周围。对于现在的生活,村民姜峰的幸福感满满,“给套城里的房子也不换!”

  距离东乐镇20公里的位奇镇,生态宜居村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推进。记者在位奇镇东湾村看到,大片腾退复垦的土地已种上各类花卉苗木,不久的将来,这一片将是“满眼皆绿、满目花草、处处花香”的景象。

  “这里原来是什么样子?”对于记者的问题,该镇镇长葛勤指着一块展板上的老照片说,全是这样破败不堪的老房子、土院子。“好多村民外出务工多年,在县城买了楼房,村上的老房子多年不住人,不仅房子破旧,存在安全隐患,而且影响村上的整体面貌。”葛勤介绍,生态宜居村庄建设启动以来,镇上大力开展拆除长期无人居住旧房屋、部分空壳户的断壁残垣和已废弃残破种养设施的“腾退复垦”工作,已拆除空置房171户,有效改善了“空心村社”面貌。同时,根据“腾退复垦”土地的地形情况,以“因地制宜、就地打造”为原则,创新打造生态经济林种植模式、苗木花卉培植模式、家庭小型日光温室栽培模式和花卉灌木林庄园模式,推动实现村庄靓丽、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

  在位奇镇十里堡村,移动式环保厕所成了村里的“抢手货”。在村民赵顺民家里,记者见到了刚刚装好的移动式双坑交替卫生旱厕。“镇政府给每户补贴2500元,每家只交300元就装了一套本地生产的卫生厕所,确实要比以前的旱厕好使,方便又卫生。”对于赵顺民一家来说,一个坑、两块砖、三尺墙、围一圈的土厕历史一去不复返了。位奇镇副镇长何多生说,改厕只是厕所革命的开始,只有彻底改变群众的卫生习惯和理念,才能真正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分类推进“厕所革命”,2020年该县新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3814座。全面推进“垃圾革命”,配齐配全农村环卫设施,完善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转、县市处理机制。积极推进“风貌革命”,以拆危拆旧治乱、整治农户后院、狠抓“三清一改”为重点,加大村庄风貌改造力度,全面开展村庄清洁行动,通过危旧房屋拆除、道路硬化、田园绿化、村庄亮化、庭院净化等建设,年内创建“清洁村庄”37个……在山丹,一场场“革命”补齐发展短板、改善人居环境,让生态宜居村庄建设加速前行。

  打造生态宜居乡村升级版

  一场小雨过后,位奇镇腾退复垦后连片纵横的土地上,万亩枸杞种植基地、千亩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等特色农作物焕发勃勃生机。这片枸杞基地位于位奇镇张湾村、廿里堡村境内,基地面积1.5万亩,盛果期枸杞采摘用工量可达3000余人,附近群众在基地务工年收入超过9000元。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周边群众季节性务工的首选之地,也成为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的优势产业。

  位于焉支山下的李桥乡东沟村最近因“马”出名。东沟村的甘肃草源恒发牧场员工郑莉,另一个身份是抖音上的“网红女主播”,这个名叫“草原牛美丽”的抖音号主要以介绍牧场的汗血宝马为主,目前已吸纳粉丝80万余,累计获赞200多万。公司负责人陈瑜介绍,依托李桥乡宜人的环境优势和山丹军马场的品牌声誉,西域汗血马赛马培育基地项目于2019年底落户东沟村。截至目前,已落地投资2000万元,购进阿根廷进口纯血马、俄罗斯品种奥尔洛夫、50%血统和75%血统阿拉伯马、75%血统汗血马、盎格鲁5个品种的马匹近300匹。

  “这是我们继高庙乡村文化旅游后,将要打造的又一个产业亮点,将为全乡乡村振兴示范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李桥乡党委书记高积鑫说。据了解,该乡将依托西域汗血马赛马培育基地项目建设,大力扶持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集中打造以马场观光、马术表演、赛马体验、特色餐饮、草原民宿为一体的“焉支牧歌”主题旅游景点。目前,该项目已开工建设,6月初投入运营。

  一头连着农民群众的“钱袋子”,一头连着乡村振兴的动力后劲,产业兴旺是建设生态宜居乡村“3.0版本”的关键。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变传统农民为产业工人,实现人力资源有效配置,推动形成以人气聚财气、集财力建项目、以项目带就业的发展局面,是山丹县加快推进生态宜居村庄建设的目标之一。

  该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立足各乡镇特色优势,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下硬功夫、作精品文章,一大批凸显优势特色的硬核产业成为织密这些摸得着、看得见幸福蓝图的根本保障。

  东乐镇五墩村,属于“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的戈壁滩,实际却蕴藏着发展戈壁设施农业的天然优势:土壤富硒、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该村利用精准扶贫产业帮扶到户资金入股的形式,建成了220座绿色、有机果蔬钢架大棚,曾经的戈壁滩上,集休闲采摘娱乐为一体的戈壁设施农业产业园区拔地而起,让入股农户不仅当年就收到了每户600元的收益分红,而且解决了就近稳定就业的问题。

  李桥乡着力在特色养殖产业培育上下功夫,做大做强扶贫项目资金拼盘,依托“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高位嫁接模式,一个个特色优势产业在各个村上落地生根,富民产业蓬勃发展,实现了在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期的“弯道超车”。

  与此同时,该县积极发挥润牧饲草、爱福农业、天泽牧业等县内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周边乡镇打造了多个优质燕麦草基地、马铃薯种植基地以及食用菌种植基地等优势产业园区,培育出了“祁牧燕麦”“耀汉子”富硒黑小米等特色优势产业“金字招牌”以及23户农字号龙头企业,并在各个龙头企业产业链上建成了多个“扶贫车间”,让多数贫困户搭上了产业致富的“快车”。

  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丽生活。山丹县生态宜居村庄建设挥写出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昭示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