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温暖的回响·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山村绽放新希望——布楞沟村铆足干劲蹚出脱贫新路纪实

 2020/07/10/ 06:1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布楞沟村村民在采摘金银花。 孟 捷

  喜鹊梁上产业腾飞

  布楞沟村的南山,东乡语叫“萨支黑奴隆”,意思是喜鹊梁。如今的喜鹊梁,天天在见证布楞沟村发展的喜悦。

  喜鹊梁上建起了布楞沟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黑木耳种植基地,在党支部引领下,蓬勃发展。

  走进黑木耳种植基地,6栋大棚整齐林立,黑色纱网遮蔽荫凉,一株株菌棒垂直吊立,塑料包裹的菌棒上湿漉漉的,星星点点的黑木耳探出柔软的小耳朵来。

  去年5月,由中石化投资100万元建成了占地12亩的木耳基地。“投资这么大的群众致富产业,可不能办砸了哟!木耳基地如何运营?种植技术如何掌握?……”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陕斌杰反复琢磨。承包给农户?但大部分群众怕担风险,也不敢接手。

  陕斌杰与村委班子研究商量,决定由村集体领办企业,诚聘兰州鑫源现代农业科技开发公司管理,组织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专程到木耳产业成熟的那勒寺镇学习培训,村干部从早到晚“盯紧”,详尽掌握了菌袋接种、划口催芽、消毒灭菌、浇水通风、控温控湿等栽培技术。

  去年木耳基地收益7万元,成为布楞沟村集体经济的第一笔收入。

  有了这部分资金,今年为木耳基地注入新活力,完善配套了围栏、蓄水池、管道等,陕斌杰还给木耳产品起了个“崖端优品”的动听名字,正注册商标。村里的维修道路、布置党建长廊、购买图书等资金需求,也迎刃而解。

  村党支部带头引领,扶贫产业焕发活力。

  前些天,马大五德筹建的布楞沟养殖农民合作社的养羊场,土地租期到了。羊场租地涉及三四户村民,他们在外乡创业,看到了合作社羊场的兴旺,便提出要涨租金。

  养殖合作社刚刚有了起色,近两年才给贫困户有了分红,滚动做大还需要投资,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产业还有些影响……涨地租的事让马大五德有些犯愁。

  来自中石化的驻村第一书记杨成,上门反复劝说这几户村民,讲清了道理,他们也意识到合作社带动大多数贫困户脱贫,尤其是帮助兜底户脱贫致富,是大事也是好事,就继续按原价签订了租赁合同。

  “有了村党支部撑腰,干事创业更有劲头了。合作社是大伙的事,我一定拼尽全力发展好。”马大五德表示。

  高山乡党委书记马国伟细数布楞沟村的产业:种植、养殖、乡村旅游业,但劳务产业是个大头儿。在今年全县就业扶贫政策扶持下,建档立卡户外出打工不仅给交通费,根据打工时段还有补贴,激发了布楞沟村民外出打工的积极性。目前全村外出打工55人,其中30多人在周边及兰州,3人在广州、2人在海南、1人在青海玉树。

  “外出务工大多是男工,村里的扶贫车间大多是女工,她们可是‘半边天’!”马国伟说。

  时间回溯到2018年4月。厦门市湖里区援建的扶贫车间刚刚建成,领办人马娟的初衷是帮助妇女发挥她们做油馃的特长,在家门口就业。

  但一开始,车间招不上女工。村妇联主任马麦热在率先带头到车间,又挨家挨户动员,才勉强动员了8名妇女。

  这8名妇女到扶贫车间上班,家里男人很不放心,几分钟的路还要骑摩托车送。女人上班,男人们趴在车间窗户上偷看,她们究竟在干啥?看到她们烹饪香酥可口的油馃馃,又很纳闷:这能卖钱吗?

  直到扶贫车间里生产的油馃馃卖到大城市、漂洋过海卖到国外,妇女们挣了钱,理直气壮给家里多了一份收入,家里的“掌柜”才信服。马麦热在已带动33名妇女在扶贫车间就业,月收入1500元至3000元,其中11户是建档立卡户。

  2019年9月,方大集团在布楞沟投资建立甘肃悦容巾帼扶贫车间时,村里妇女们主动向马麦热在打听,有15名妇女报名到厂里上班,其中建档立卡户7人。

  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2014年底全村整村脱贫,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达7218元,是2012年的4.4倍,群众收入逐年稳步增长。

  今年7月,两名入党积极分子转正,其中包括马麦热在,她成为布楞沟村的第一名女党员。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