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温暖的回响·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山村绽放新希望——布楞沟村铆足干劲蹚出脱贫新路纪实

 2020/07/10/ 06:1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脱贫路上的精气神

  上午10时,一阵清脆的下课铃声打破了大山深处的宁静。片刻,一群孩子从布楞沟村小学的教学楼里撒欢儿跑出来,在操场上尽情享受课间时光。

  打篮球、打羽毛球、打乒乓球,喧闹声、计数声、打球声……看着孩子们玩得尽兴,站在一旁的布楞沟村小学校长李国华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年,学校整体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们玩得好学得也好,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

  校园里,崭新的二层教学楼拔地而起,电脑室、实验室、图书室等教学设备一应俱全。每个教室里拉开白板,里面都配置了电脑,能上多媒体课。体育设施配置完善,昭示着生机活力。

  几年前,布楞沟村小学还是一所简陋的山区学校。教学设备陈旧,三间破败的平房、一张凹凸不平的水泥乒乓球桌,是学校所有的家当。

  当时,全校只有三个年级7名学生,在两间教室里上课,老师们不得不实行复式课教学。“大家都坐在一个教室里。三年级学生上课,一年级学生就睡觉。”上初二的学生马红泉回忆说。

  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014年7月,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全新的布楞沟村小学呈现在人们面前,不仅补齐了山区学校教育资源落后的短板,还提高了当地群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35岁的马阿力木是土生土长的布楞沟人。因为文化程度低,他出外打工没少碰壁。“第一次到兰州,由于不认识车牌上的字,差点回不了家。没有文化,在外面只能干力气活,风吹日晒,收入还不稳定。”马阿力木认为自己再苦再累都没关系,但一定要让儿子好好读书,期望儿子能考进大学。

  眼下,马阿力木最幸福的事就是看到儿子每天好好读书的样子。他笑着说:“家长们都加进了孩子的班级微信群,不管白天有多忙,群里发布的信息都会及时关注。谁家孩子成绩好,家长们走在村里都更有面子。”

  “我刚来教课时,学生们底子薄,今天听不懂,明天准备给他再讲讲,但找不着人影了,学生家里有农活或其他事,就不来学校了,家长对学得好坏认识也很淡漠。”数学老师孙强说,“现在,学生、家长对学习都比较重视,大伙都想考大学、努力考上大学。”

  孩子们对知识无限渴求,大人们则为过上美好生活努力奋斗。

  爬上北山梁,在一片金银花地里,几位妇女顶着日头在采摘金银花。

  马哈麦手底下非常麻利。她一边飞快地摘花一边说:“我家养了300多只羊,早晨7点多就开始喂羊了,每次添水添料就得一两个小时。喂完羊,就上山来摘金银花。”

  马哈麦乐呵呵地说,今年羊价好,1斤40元。两个月前卖了100多只羊羔,1只能卖1000元。“昨天摘的1斤金银花,就卖了120元。今天下午喂完羊,再来多摘些金银花。每天双手别闲着,肯定能过好日子。”

  在扶贫车间里上班的村民马奴给,拿到人生第一笔2000元工资后,脸上挂满笑容:“我也能挣钱了,以后还得加把劲,争取再多挣点。”

  “2018年我刚来驻村的时候,妇女见了生人不吭声,上门走访,她们从门帘后面偷偷瞅一眼就躲开了。”中石化驻村第一书记杨成深有感触地说,“这几年妇女们眼界开了,思想观念变了,见外面人很大方,说话也有底气了。”

  如今,走在布楞沟村的村头巷尾,大伙谈论的话题都是如何增收、如何致富。

  今年70岁的老支书马占海,每天也精神抖擞地骑着摩托车,到旧宅院里去照看他养的9头牛。“以前养的是耕地黄牛,如今地里都是机械化种地,耕牛用不上了,我就养了新品种的西门塔尔肉牛,去年卖了1头牛,收入8000元哩。”

  马占海对村里的事很操心。今年春节后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主动请命上阵,到村口帐篷里驻守1个多月,守护村民们的安康……

  在村委会办公室墙上,有一幅书法作品,上面写着“布楞沟精神”:坚韧、执着、苦干、实干、感恩、奋进。

  看着这幅书法,一个个活跃在布楞沟村的人闪现脑海:思路开阔的90后村支书兼主任陕斌杰,干练麻利的村文书黎晓月,精神矍铄的76岁老人马仲成,精明能干的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马大五德,多才多艺的村小学校长李国华,热心助人的马麦热在……还有许多不知姓名的男女老少,他们身上都洋溢着一种奋进向上的劲头。

  正是这种充满信心、斗志满满的精气神,成为他们为幸福生活奋斗的内生动力,他们将在党的政策引领支持下,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换来布楞沟的快速发展,孕育出一个又一个新的希望。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