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李欣瑶
甘肃东西横跨1600多公里,对于基层老百姓来说,到市级医院、省级医院看病,不仅意味着费用增多,还有路途中的颠簸。
在健康扶贫工作中,甘肃在“互联网+医疗健康”上持续发力,让数据“多跑腿”,缩短群众的看病路。
县乡医疗同质化
6月13日,靖远县东湾镇卫生院副院长杜小虎接诊了一名高血压患者,这位患者长期患高血压,一直在东湾镇卫生院治疗。最近,原有药物控制血压不理想。
杜小虎赶快通过甘肃省远程医学信息平台,向县医院内科主任冯敏发出“求助”,他将患者的病情以及用药情况发给冯敏,请冯敏远程会诊。很快,患者拿到了县医院大夫的治疗意见:“已有的一种药增加剂量,另增加一种降压药。”
杜小虎说,三天后病人还会来复诊,我们将对用药效果进行跟踪。
三年来,东湾镇卫生院一“手”紧握县级医院,一“手”拉住乡村卫生室,为附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这所卫生院通过县域医共体,借助互联网将卫生院与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紧密相连,远程会诊系统直接接入县医院各科室。如有远程会诊需求,或者心电图、拍片等需要诊断,县医院医生很快就能提供帮助。也就是说,东湾镇的群众,在卫生院拍片、做心电图,由县级医院大夫提供诊断报告。
在靖远县已经实现了所有乡镇与县级医院远程会诊平台的互联互通,今年1-5月份,全县远程会诊993例,乡镇医院上传县级医院诊断心电图等3803例。
该院院长孔庆祥说,卫生院的信任度一方面靠仪器,一方面靠医生。以前我们仪器不好,医生水平也不高,附近群众有病就往县里、市里跑。现在常用的仪器设备更新了,检测结果准确,又有了县级医院医生作为“后盾”,我们的医生在与县级医院医生的共同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逐步实现了县乡医疗的同质化。
记者采访中发现,我省县域内的医疗机构由于互联网的接入,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检查结果互认、医护人员互通,数据在网上“跑路”的同时,省去了患者以往因看病而“跑腿”的时间,互联网让基层群众看病变得更加方便。
杜小虎查看远程会诊结果。
优质资源下沉
在会宁县人民医院的远程会诊中心,每月有超过80例的远程会诊。
电子大屏那头,连接的是北京301医院、四川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兰大一院等大医院专家。
“这些专家平时一号难求,如今在我们这小县城的医院,就能请到他们为病人诊断。”该院信息中心主任陈亚东说。
在陈亚东眼中,医院远程会诊中心其实就是一个集实战演练、教学于一体的“课堂”,如果申请会诊,医生需要提前一天将病人的信息整理好上传给会诊专家。约定好时间后,两院医生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会诊。
对于会宁县人民医院的大夫,申请远程会诊,其实就是一次“考试”,必须提前做功课才能答得上专家的提问。
“远程会诊非常严谨,倒逼着我们的大夫不断提高业务水平。”陈亚东说。
从2018年10月会宁县人民医院新院区投入使用以来,在这个小县城的医院,仅向省人民医院发起的远程会诊就达6548例,与四川华西医院开展远程教学928课时。
近年来,我省在充分利用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兰大一院、兰大二院、省妇幼保健院等省级医疗机构以及部分市州已建成的各类远程会诊系统的基础上,整合现有所有远程会诊系统资源,建设了全省统一调度、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甘肃省远程医疗信息平台,形成全省完整、统一的远程医疗分级服务体系。
会宁县人民医院远程会诊中心。
“互联网+医疗健康”全面发力
我省卫生健康部门有这样一项统计数据,全省的县外转诊率从2014年的25.52%下降到2019年的12.45%。也就是说,近年来原本县外转诊的患者中,有近一半患者留在了县域内治疗。
这样的成绩,与县级医院能力的提升,以及远程会诊系统的建立,“互联网+医疗健康”的迅速发展密不可分。在已有平台的基础上,今年我省还将把全省远程医学信息平台延伸至乡,实现省、市、县、乡远程医疗系统全面覆盖并真正投入使用。同时,我省还将实现影像、超声、检查检验结果的全省共享、结果互认。
此外,一张更加严密的“互联网+医疗健康”的网络正在织成。
我省建立了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了全员人口、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健康扶贫、卫生资源五大数据库的互联互通,完成了与免疫规划、妇幼健康、慢病管理等业务系统的无缝对接。截至2019年底,全省267家公立医院、1.7万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接入了该平台。
今年,这一平台还将持续完善,精神障碍、结核病、急救、基层中医馆等系统将接入省级平台,促进全民健康信息的共享交换和业务协同。
此外,随着我省首批5家互联网医院的上线运行,我省将不断扩大互联网医院覆盖面,鼓励互联网医院依托知名专家团队、学科带头人建立网上专家工作室,借助网络优势,让优质医疗资源跨区域、跨机构实现全省人民共享,从而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看病贵等问题,助力健康扶贫目标的全面实现。
甘肃省首批互联网医院上线。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0年07月14日两当:健康扶贫暖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