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跟着总书记看甘肃】瓜州县:移民“移”出幸福新生活

 2020/07/26/ 17:19 来源:中国甘肃网

航拍广至藏族乡 韦子羿/摄

  中国甘肃网7月25日讯(记者 吕庚青)12年,4380天,有这样一群人舍小家,为大家,离开了景色优美却贫穷落后的家乡,踏上漫漫西行路……

  25日下午,由中共甘肃省委网信办主办,中国甘肃网承办的“跟着总书记看甘肃”网络主题采访团来到酒泉瓜州广至藏族乡乡史馆时便发现了这个村子的与众不同。

广至藏族乡

  无私奉献向西行

  2006年,甘肃人民期盼了半个世纪的“圆梦工程”引洮工程正式开工。2008年,位于甘肃东部的九甸峡库区移民分批搬迁到瓜州县。他们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在广至藏族乡安家落户,由此开启了新建家园的新征程。

  今年已有56岁的孙云合就是12年前从甘南州临潭县搬迁至此处。谈及这次搬迁,孙云合感慨良多,最初他一点也不想搬迁。家乡虽然贫困,但自然环境优美,靠天吃饭种点小麦大豆勉强可以过得去。可来到瓜州县广至藏族乡,放眼望去土地大多是板结盐碱地,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发展受限,深度贫困,人心不稳。“迁得进、稳得住、快脱贫、能致富、奔小康”的目标似乎遥不可及。

  为了让群众早日过上好日子,摘掉贫穷帽子,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号召动员各方力量,努力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协调争取项目资金,帮助移民群众解决生活难、看病难、上学难、出行难、务工难、灌溉难、种地难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土地改良工程的实施极大地坚定了移民扎根广至、发展生产的信心。

站在新家门口的孙云合和其孙子

  土地改良增信心

  建乡之初,新开耕地板结盐碱严重,是制约移民生产生活和影响全乡稳定的主要因素。广至藏族乡依托土地整理与改良、库区后扶、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资金,根据盐碱板结程度,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采取拉沙压碱、秸秆还田、开沟换土、破除板结层,深耕平整,增施羊粪和有机肥等方式对全乡2.76万亩分配耕地全部进行了改良。如今全乡耕地改良效果明显,土壤逐步熟化,种植效益明显提升。

  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的孙云合,渐渐放下了思乡之情,开始用自己的双手耕耘崭新生活。从种小麦再到种棉花,他的日子开始有滋有味。“搬迁之前,我们环境虽好但交通不好,看病也不方便。只靠着上天‘赏’的那些粮食勉强糊口。现在搬过来,虽然初期比较艰难,但现在日子好多了,我们从3口之家也变为5口之家。”

  孙云合笑着告诉记者,土地改良后,他便开始种植棉花,现在共有9亩棉花地,一亩棉花地每年毛收入有1000元,再加上儿子在江苏打工一年4万多元的打工收入,和自己在村里每月500元的公益岗位收入,对未来的生活他充满信心。

广鑫源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播下新一茬瓜苗

  生态农业产业兴

  瓜州,是我国西北地区典型的荒漠绿洲灌溉农业区。被誉为“中国蜜瓜之乡”,所以,广至藏族乡在解决“快脱贫、能致富”这一问题时,将目光聚焦到戈壁生态农业上。紧扣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创新,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有效解决“种什么、哪里卖”的问题。

  在广鑫源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员张洪武正在仔细查看日光温室大棚里的瓜苗长势。就在前几天,广鑫源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450棚的第一茬蜜瓜已基本销售殆尽。“在大力探索‘订单农业’的努力下,我们与深圳一家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协议,今年头茬90%以上的蜜瓜销给了他们,剩下的蜜瓜我们将在二级市场进行销售。”广至藏族乡副乡长康发奋告诉记者合作社所种植的流星雨蜜瓜甜度高、口感好,不仅拥有稳定的订单和市场,更是远销加拿大、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

  从2009年人均纯收入861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70%来自政策性收入。到2019年人均纯收入过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41.5%来自种植业收入,广至藏族乡乡史馆里清晰的记录着发生在这里的翻天巨变……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