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产业引领致富路——泾川县产业扶贫一线见闻

 2020/09/07/ 07:53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 李芳芳

产业引领致富路

——泾川县产业扶贫一线见闻

  平凉日报记者 李芳芳

  每日甘肃网9月7日讯 据平凉日报报道  立秋过后,泾川大地烟雨迷蒙,清凉怡人。

  正值瓜菜上市旺季,玉都镇下坳设施西瓜园区内,一个个绿油油圆鼓鼓的西瓜“个大味甜不愁卖”,在地头就被客商预订一空。瓜棚内,随处可见采摘装箱的忙碌身影。

  放眼望去,青山怀抱下,银白色的瓜棚鳞次栉比,一眼望不到边。空气中,流动着一丝丝甜味,那是扶贫产业孕育出的幸福味道……

  在瓜棚干了大半年,玉都镇李胡村村民冉燕燕,越干越有心劲。  

  尽管年轻,但过去几年一直在家带娃,她想挣钱补贴家用,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今年家门口建西瓜园区,我从搭棚的时候就来打工,到现在挣了八九千元。”冉燕燕的老公常年在外务工,她一个人在家照顾60多岁的公婆和两个年幼的孩子。

  闲时在瓜棚打工,忙时回家务农、照顾家人。她坦言,自己挣钱和向老公伸手要钱,感觉完全不一样,经济独立让自己更有底气,生活更有了奔头。 

  在李胡村,和冉燕燕一起来下坳设施西瓜园区打工的,有六七个人。45岁的巨彩霞,是村上的留守妇女,她的独生女儿在甘肃医学院上学,老公在兰州打工。自2月份以来,她就近来到西瓜园,栽瓜、打岔、授粉,每天能在棚里忙活10个小时,虽然累点苦点,但能给自己和女儿挣点零花钱,心里也美滋滋的。

  下坳设施西瓜园区,是玉都镇2019年从浙江台州引进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共涉及下坳、王寨、官村3个村6个村民小组319户群众。园区的建成落地既调整了产业结构、提高了土地收益,又就近解决了200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务工问题,进一步夯实了脱贫增收的基础。

  陈协兵是浙江台州人,在园区承包了500座大棚,雇用20多个附近村民给自己帮忙。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瓜棚指挥广州客商装运西瓜。“这边土质好、营养成分高,结出的西瓜糖分高、个头大,所以全部运到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了。”他掰着指头算:地头价一斤1.5元,放到超市能卖到三块多,等秋冬季更能卖到5块钱,说着说着眼睛眯成了一道线。

  玉都镇镇长朱俊毅告诉记者,通过这一项目,群众每年可获得土地流转收入60多万元,同时,西瓜包装上印贴着原产地标志,扩大了泾川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县上更好地招商引资,加快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产业是脱贫攻坚的关键,而“短平快”的项目,更成了泾川县产业扶贫、力拔穷根的重要抓手。

  一路走来,记者在玉都镇官村村、端贤、康家等村社,看到成片的金色万寿菊在田野里竞相盛开、格外美丽。   

  在官村村的万寿菊收购点,一座能容纳1500吨的发酵池内,采摘好的菊花堆满了大半个池子。在这里,一朵朵鲜艳的菊花,将经过脱水发酵,变成小巧别致的干花,继而被运送到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坤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用来提取菊黄素,用于制药、食品染色以及制作化妆品。

  采访时,当地群众络绎不绝前来交花。过称、记账,看着一个个满意而归的村民,收购站负责人刘桂云说,坤宇公司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庆阳市镇原县试种成功后开始大面积推广,玉都镇的干部群众前期作了考察了解,看到了万寿菊的市场前景,“所以大家挺认可。”

  郭家咀村村民巨丽娜和父亲一起来卖花,她家种了30亩万寿菊,这段时间正是盛花期,菊花越摘开得越快,家里人忙不过来,在村里雇了20个人帮忙。小巨告诉记者,采摘属于轻体力劳动,很多少年学生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都会选择来折花挣零花钱。

  郭家咀村村主任刘宏伟笑着告诉记者,一亩万寿菊能收入2000元,比种植小麦、玉米好多了,你说大家积极性能不高嘛!

  除了见效快、投资少、效益高,在矮化密植园区套种万寿菊,还能减少杂草生长,提高果园管理水平。目前,玉都镇共种植万寿菊671.8亩,总产值可达到134万元,为促进全镇产业发展走出了新的路子。

  川地菜、坪地果、分散畜。

  泾明乡算李村循着这条产业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扶持引导贫困户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基本实现了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产业全覆盖。

  乡长赵亮告诉记者,自2018年以来,算李村先后投入产业扶持资金550万元,一步步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一改全乡贫困人口最多、地理位置最差的落后面貌。

  淅淅沥沥的小雨,给美丽的算李新村笼上一层轻轻的薄雾,让古朴的旧村也别有一番韵致。

  村支书口红贵介绍,过去囿于果树品种和管理水平,村里果园挂果少、收益低,群众发展果产业的积极性倍受打击。

  “群众要干、干部先干。”为了带领村民种好苹果,将果产业真正发展壮大成扶贫富民产业,他自己带头种了20亩果园,精心管理,示范带动,并定期邀请县上技术人员到村里免费培训、指导,才逐渐改变了群众的认识和观念,提高了务果的技术和水平,重树了发展果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经过扶持引导,今年算李村果品产业实现了提质增效,全村1025亩果园实现挂果800亩,不受冻害影响,预计能实现果品收入80万元。

  雨中访算李。在村庄深处,一户整洁的农家小院引人前往,院中农具摆放有序、堂屋干净又不失温馨,再看看牛舍里19头毛色光亮、体型健硕的平凉红牛正在安逸地看着来人,主人——里庄社的周俊郎,一看就是个过日子的好把式。

  “从小就跟上父亲养牛,后来到外地打工,但给别人干还不如给自己干。今年我打算办一家养牛合作社,带领大家伙一起过好日子。”爱干活、爱干净的周俊郎,不仅把日子过好了,还培养出了孝顺懂事的好儿子,成了乡亲们最羡慕的人,也是村上“人勤春来早、家和万事兴”的典范。

  果飘香、红牛满圈、群众安居、村风文明,算李人的小康生活未来可期。

  产业兴,百姓富。

  王村镇朱家涧村,依托兴涧养殖、绿帆蔬菜、山河苗木3个专业合作社,趟出了一条产业脱贫之路。 

  搬上了楼的朱仁录,68岁还不“退休”,和儿子包了9个蔬菜大棚,日子过得比城里人还好。

  看着宽敞明亮、装修一新的新房子,在银川上学的孙女朱怡桐经常感慨:“爷爷家比自己家漂亮多了。”

  听着一声声牛叫,玉都镇星火村的童宏伟,心里别提有多踏实。

  这位返乡养牛的致富典型,养着17头平凉红牛。每天起早贪黑、任劳任怨,牵住“牛鼻子”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小康路。 

  近年来,按照“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的思路,泾川县把发展富民增收产业作为实现高质量脱贫的核心支撑,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大力实施“牛扩量、果转型、菜提质”工程。

  数据显示,泾川县先后在贫困村新建果园11.3万亩,建成日光温室433座、钢架大棚3105座,扶持2672户贫困户养牛8890头,种植设施西瓜2.1万亩,建成劳务基地176家、扶贫车间20个,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2.9万人次,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万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村一业、一村一品,还有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扶贫产业,散见于泾川县的青山绿水之间,成为当地群众走向美好生活的“助推器”“加速器”。

  今天,行走在泾川大地,无论南北二塬还是泾汭河川,依托扶贫产业,贫困群众过上了好日子,乡村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越来越强,处处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和谐美好的喜人景象。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