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白银:夫妻八年种出一个品牌

 2020/09/15/ 08:4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俞树红

夫妻八年种出一个品牌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俞树红

  “40岁那年,我和爱人滕丽丽进山建果园,山上没电没住的,搭起两座帐篷,用柴油灯照明,一铲一铲在山丘上种了2000亩果园。现在打出水井,建了房子,通了电,安装了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种出了响当当的山地苹果。”白银市平川区宇太苑坤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荣爬上山顶,对前来采访的“白银市全媒体集中宣传讲好白银故事”采访团记者说。

  站在山梁上一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果树上挂满了红苹果。

  平川的荒山丘陵连草都不长,光秃秃的,但倔犟的张荣硬是在山丘上栽果树、建果园。2012年,张荣承包了平川区宝积镇吊沟村荒山荒坡3300亩,投资200万元,栽种了400亩苹果树苗。

  因干旱少雨,2013年,树苗多半未成活。缺水怎么办?这位一直做工程机械的汉子暗自想:要是打出一口井,栽的树苗就不会死了。

  说干就干,一连十几天,张荣打井打到100多米深,仍不见一滴水。张荣心灰意冷,这时细心的滕丽丽鼓励张荣说:“100米都打了,还怕再打50米吗?”

  在滕丽丽的劝说下,张荣鼓足勇气,又来到井口打井。一米、两米,打到150米深处泥浆越来越湿,终于井水喷涌而出,张荣那张愁苦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兴奋地像个孩子,大喊“有水啦!有水啦!”

  有了水,张荣和妻子又开始在山坡上种树。2014年,他俩栽了1000亩苹果树苗。起初,他们不懂滴灌技术,后来在水利部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井口建了500立方米蓄水池,把井水通过滴灌带铺设到每一棵树窝,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种植苹果,节肥省水省工。

  滕丽丽说,这几年山上栽种苹果树1800亩、核桃200亩。

  2016年,栽种的第一批苹果树开始挂果。张荣望着一朵朵白花花的苹果花兴奋地松了一口气,期盼秋天可以吃上自己亲手栽种的果子。然而,果树结出的果实又小又涩,夫妻俩又一次失望了。

  后来,张荣请来白银市农科院果树专家“会诊”,才知道是品种的原因。为找到好的品种,张荣来到陕西,在专家的引荐下,从陕西购买了优质红富士枝条,并邀请专家一起来果园给果树进行嫁接。

  “十几个人,整整干了一个多月,才嫁接完。嫁接的第一天,看到健壮的树杆落在地上,我伤心难受哇。”滕丽丽回想起来,至今心里仍有些酸楚。

  “新嫁接的果树眼看在2018年就要挂果了,但果树开花时,遭遇冷空气袭击,一夜之间,满山落满了白花。”张荣说,1800亩苹果树,只收了一千多斤果子,由于没有给果树办理农业保险,直接损失100万元。

  “现在好了,果园办理了农业保险,去年一共收了30万斤果子。今年由于受旱情影响,预计能收50万斤,小果子一斤3元,大果子一斤5元。”看着满山挂果的果树,张荣满脸喜悦。

  滕丽丽介绍,目前果树基本都是6年的树龄,按照正常年份预计,今后每年能收90万斤苹果,8—10年的盛果期每年能收将近200万斤果子。

  眼下,依托这3300亩果林,夫妻俩还开起了农家乐,发展餐饮、休闲、采摘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前来观光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他俩对发展果园更加充满了信心,干劲十足。

  现在他们申请注册了自己的苹果品牌“山地苹果人家”,已获得国家地理标识认证和国家绿色认证。

  谈起收获,憨厚朴实的张荣直言不讳:“现在果园每年收支刚持平。去年对果园实施认养,认养出了200亩,让喜欢种植苹果的市民来参与种植,共同发展果园。下一步,要新建1200立方米蓄水池1个,并完善配套2000亩滴水灌溉设施,把果园建成现代高科技苹果示范园。”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