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我们的驻村帮扶干部】李超:“穷,咱就想办法挣钱”

 2020/09/23/ 12:52 来源:每日甘肃网

  新甘肃客户端记者 邹明敏

  “穷,咱就想办法挣钱。”宁县湘乐镇瓦窑村第一书记李超这样对记者说。

  2017年,受甘肃日报社选派,李超来到庆阳市宁县瓦窑村任驻村干部。这一“驻”就是三年。

  瓦窑村坐落于子午岭山区西三年间,这个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19年底,该村实现整村脱贫摘帽,419户、1441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43.71%降至0.69%。

111.jpg

李超入户走访

  兴建基础设施 旧貌换新颜

  从前的瓦窑村,家家户户住窑洞,门前的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李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样的路,群众出行都困难,更别说脱贫致富了。”

  要想富,先修路!多方奔走,为瓦窑村修路争取资金支持,成了李超的“头等大事”。和村两委干部、群众代表上山实地查看,一起讨论修路事宜,成了李超的“必修课”。

  2017年10月,瓦窑村4.2公里的山路开通,自此连接瓦窑村至宁九公路的道路彻底打通,大大方便了群众出行。

  2018年,在县财政的300万资金支持下,村里4.5公里的硬化道路建成,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村民们走在路上,喜在心里。

  “多亏了李书记,现在路通了,咱们种的苗木、养的牛羊方便运输了。”乡亲们说起李超赞不绝口,“书记什么事都亲力亲为,真的很辛苦。”

  路通了,李超又开始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每月组织人员定期清扫、收运村庄主干道等公共区域垃圾,新建11个固定垃圾仓,种植百日草等花卉7公里,改造沿线民居42户。

  如今的瓦窑村,村民屋里屋外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绿意盎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深入贫困群众 排忧又解难

  刚到瓦窑村时,李超白天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认真走访每一户家庭。晚上梳理笔记、思考脱贫对策,一心想着如何让村民脱贫致富。没过多久,谁家有困难,谁家需要什么帮助,李超“门儿清”。

  “感谢驻村书记这么帮助我们。”今年43岁的村民樊立峰患有智力障碍,家里农活全靠他的父母承担,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李超在走访时得知了他家的困境,立即和村上其他扶贫干部商量给樊立峰安排力所能及的活儿干。现在的樊立峰每天在村里干点杂活,打扫村庄主干道卫生,一个月能挣五六百元,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

  “村上搞危房改造、养殖圈舍修建等工作都是让本村有技术能力的村民做,有车的负责运输材料,有工具的上手就干。”李超认为,扶贫就是要让群众有事做,能致富,让贫困群众收获幸福感。

  今年63岁的白爱云一谈起李超就感激不已,之前她儿子患病,老伴去世,全家里里外外就靠她一人。种地的微薄收入,入不敷出。后来李超帮助她家申请了大病救助和低保。白爱云说:“政策那么好,干部那么好,我当然也要好好努力过上好日子。”

微信图片_20200915174835.jpg

中华蜂养殖

  拓宽致富渠道 脱贫促增收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李超为瓦窑村找到的出路。“如何才能让贫困户有产业发展,从而脱贫摘帽稳定增收?”

  跑项目、理思路、找资金,李超兢兢业业奋斗在扶贫路上。很快,他就瞅准了养殖业,并将其作为全村的主导产业发展,“我们根据村民家庭情况,为其规划增收途径,并一一跟踪指导,提高村民养殖技术,从而实现脱贫增收。”

  三年来,在李超等驻村干部的帮扶下,瓦窑村村民干劲十足,养殖产业遍地开花。目前,养土蜂、养林麝已成为瓦窑村的特色养殖产业。

  李超和湘乐镇的主要领导及村两委还积极推进专业合作社建设,2017年,陇蜂园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2018年,宁县仙秦道蜜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两个合作社养殖中华蜂900多箱,有效带动3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2018年,瓦窑村还引进庆阳协盈养殖有限公司,养殖林麝70余只,建成扶贫车间1处,引导10户贫困户通过收集桑叶、槐树叶等林麝饲料获得收益,人均年收入可达7000元。

  2019年春,为了帮助贫困户发展苗林产业,李超积极联系销售苗木10万余株,组织成立苗木劳务队,主要负责苗木的移植、运输等工作,为村民增加劳务收入20余万元。

微信图片_20200915174843.jpg

李超组织人员为村里安装太阳能灯

  瓦窑村的整村脱贫不仅仅是停留在纸上的数据,而是通过养殖、种植、务工等多元渠道给村民带来的切实收益。如今的瓦窑村,村民们在李超的带领下日子越过越红火。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