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生存水 发展水 致富水 引大水让兰州秦王川百姓从吃饱饭到富起来

 2020/09/30/ 08:28 来源:兰州晚报 记者周靖博 张丹

生存水 发展水 致富水

引大水让秦王川百姓从吃饱饭到富起来

  引大入秦将黄河支流大通河水引入秦王川,建设了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使得这片曾经为水发愁的滩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2020年9月,中央电视台将镜头对准兰州新区,深层次报道兰州新区因水而兴高质量发展的喜人变化。央视新闻频道在“黄河沿岸看发展”节目中这样说道:今年兰州新区经济逆势增长,上半年经济增长15.2%在全国位居首列。

  生存水 彻底摆脱靠天吃饭的历史

  曾几何时,“拉羊皮不沾草,风吹石头满滩跑”是秦王川的现实写照,干旱缺水,一直是制约我省发展的最突出问题,特别是中部干旱地区,缺水成为贫困的主要根源。在这片土地上,祖祖辈辈人们都在想水盼水,如何把天上水、地面水、地下水充分利用起来,是他们的心愿。如何找水、蓄水、引水是他们持之以恒的行动。

  从1976年第一批引大入秦项目立项勘探算起,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44年。发源于青海省木里山的大通河水,跨流域调入兰州市以北60公里的秦王川地区,从此大地得润万物鲜活,更使得兰州新区的建设有了最根本的水源保障。

  引大入秦工程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被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生存工程和发展工程”,作为国家重点建设成就,被载入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引大工程项目的施工地偏僻,自然环境恶劣,难度大,不得不说是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一次工程奇迹。

  发展水 源源活水化为新区发展动力

  引大工程到今年已通水24年,每年可引水4.43亿立方米。当初确定的“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改变贫困面貌,安置贫困山区移民”的三大目标已基本实现,灌区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农民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都得到了根本性改善。

  大通河的水,解决了主灌区40万人和20多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让5.64万移民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有了水,秦王川从此踏上了脱贫致富的快速路。

  兰州新区秦川镇榆川村自榆中县青城等乡镇和永靖县部分干旱贫困山区。走进榆川村,宽阔平坦的硬化道路,特色鲜明的文化墙,整洁怡人的农家小院,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如今的榆川村,全村建有日光温室蔬菜大棚320座,产业收入达到450万元,占全村人均收入的65%以上。2017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万元左右。

  昔日的旱砂田变成了水浇地,秦王川当地居民彻底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历史。粮食亩产由通水前的6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主灌区40万人和20多万头(只)牲畜的饮水不再是难题。从此,由我省宕昌、东乡、永靖及永登、皋兰等县(区)贫困山区搬迁的5.64万移民,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踏上了致富快速路。

  致富水 用好水资源助力高质量发展

  如今的秦王川上,一座产城融合的魅力新区已巍然屹立。引大水从最初的农业浇灌转变为助力保障国家级新区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为兰州新区开发、兰白都市圈建设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从2012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兰州新区以来,短短的8年时间,引大入秦项目这一渠活水,浇灌出兰州新区这一座绿色生态、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新城。

  截至十三五末,兰州新区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了427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5.6%,公园绿化面积391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6平方米,达到了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

  在大通河水的滋润下,兰州新区迅速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大陆桥”的黄金节点,围绕“经济新区、产业新区、制造新区”目标,加快培育壮大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化工、新材料、大数据、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现代农业十大优势产业,累计引进产业项目660多个、总投资超过3200亿元,“三个500强”企业达到30多家,产业体量明显壮大、科技含量持续增高、效益质量显著提升。一个个千亿规模的新兴产业集聚区正在迅速崛起。

  民心水 莫谈秦川且萧瑟已添鹤鸣四五声

  网友“一颗小荔枝”:我在新区工作六年了,出门明显能感觉到,脸蛋不用专门“补水”了。如今的新区,“斑点绿”少了,“连片青”多了,再加上“千塘百湖”,感觉不出这是一个深居内陆的西北城市。

  网友“秦王川上小百姓”:初秋时节,我们机场旁的临港花海,大面积马鞭草开得正旺,休闲散步、拍照留影的人群散落在各个角落,已经成为新区网红“打卡”地;秦王川湿地公园赤麻鸭等候鸟从水面掠过;栖霞湖上,游人或乘船在湖面荡漾,或骑车环游湖畔,湖畔的山楂树上挂满了累累硕果,红彤彤的一片格外诱人。我们新区已然被打造成了一个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开放式生态大公园,欢迎大家常来我们新区做客!

  金昌市民王谣也:前几年来看房时,这里光秃秃、灰溜溜。当时不打算买了,后来家人觉得新区有发展前景,最终商量还是买下了。没想到仅几年时间,感觉住在了“西湖”边上,也正是这样“逆天”的变化,让我们一家都觉得赚大了。

  市民刘振亚:亭外杨柳日日新,池鸭逆行破余冰。莫谈秦川且萧瑟,已添鹤鸣四五声。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靖博 张丹 文/图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